当事人向法院提交民事或行政起诉状后,法院应根据法定条件登记立案。如果无法当场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应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书面凭证注明收到日期。如果有必要补充相关材料,法院应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法院应在七天内决定是否立案登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的规定,如果在立案工作中出现不接收诉状、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诉状内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干扰立案、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决定等违法违纪情况,当事人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投诉。
人民法院应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十五天内查明事实,并将情况反馈给当事人。如果发现违法违纪行为,应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如果构成犯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告官”依据的法律是《行政诉讼法》,建议您认真了解该法律的各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对“民告官”的受理范围作了新的规定。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的范围。
除了上述规定,人民法院还受理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如果您的情况较为复杂,本站还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行政裁定的适用范围。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关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行政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诉讼。同时,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侵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
共同诉讼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主观和客观要件。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含两人)以上的诉讼,具有简化诉讼程序、避免矛盾判决的意义。共同诉讼的特征包括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多数当事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共同诉讼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其
一份刑事上诉状的范本,其中包括上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信息、上诉请求、上诉理由等。上诉理由详细阐述了在原审中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错误。最终,上诉人要求第二审人民法院部分或全部撤销原裁判、变更原审裁判或重新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