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订立 > 承诺 > 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

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

时间:2025-03-02 浏览:1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7945

引言

在民法上,迟延承诺是指受要约人作出的承诺超过承诺期限到达要约人。我国现行的合同法二十八、二十九条对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有如下规定:

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十八条,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情况下,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否则将视为新要约。而根据第二十九条,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情况下,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否则该承诺仍然有效。

分析

这两条法律条款共同关注的是迟延承诺的法律后果。然而,它们的差别在于迟延承诺的原因和相应的法律后果。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对于承诺在期限内发出但由于其他原因超过承诺期限送达的情况,要约人需要主动、及时地采取行动或不作为来交易或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对于超过期限发送的承诺,除非要约人主动、及时通知受要约人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否则该承诺将被视为无效。尽管第二十九条看似没有问题,但与第二十八条联系起来看,其对权利义务的划分在双方之间是不公平且不符合常理的。

理由

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生活中的场景来解释这个问题。例如,小唐约小王下午六点在桥上见面,但到了六点半小王还没有到达。这种情况下,小王应该先解释他迟到的原因还是小唐应该主动查明小王迟到的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采取行动呢?按照通常的逻辑,无论如何小王都是迟到了,小唐没有任何过错。然而,根据第二十九条的类比,小唐被附加了一个义务,即主动查明小王迟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否合理呢?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设想一个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甲向乙发出要约,称杯子售价为5块钱,要约期限截止到1月10日。乙收到要约后作出回应,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乙在1月10日后回信给甲,但信延迟到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甲不采取行动,合同将不成立。(2) 乙在1月10日前回信给甲,但由于其他原因信延迟到达。相对于情况(1),如果甲不采取行动,合同仍然成立。对于甲来说,这是同样的迟到承诺,但他的行动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这难道不是给甲附加了一个隐含的义务吗?即主动查明承诺迟到的原因,并根据迟延原因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是乙应向甲解释延迟到达的原因,还是甲在面对超期的信件时自己主动查明迟延原因并及时采取行动更为合理呢?为什么同样的迟延承诺会给要约人带来如此截然相反的法律后果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深度分析

迟延承诺只是一个事件或现象,而相同的现象可能出自不同的原因。因此,如果我们要求只知道现象的一方根据现象后的原因和本质来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就给他们附加了查明现象后原因的隐性义务。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结论

我国合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存在不公平的划分问题。第二十八、二十九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法律试用冲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承诺书

    餐饮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及承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承诺单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合法从业,建立完善的进货查验制度并保障餐饮服务环境和设备的安全性。同时规范食用油脂和添加剂的管理使用,建立食品安全督查制度并接受监督。承诺单位致力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确

  • 离婚时自愿放弃财产承诺书怎么写

    离婚时自愿放弃财产承诺书的具体写法,包括主体信息、放弃的财产范围、特定情形下的放弃说明以及签字和日期等关键内容。同时,文章也讨论了诉讼离婚可以不涉及财产分割的情况以及起诉离婚时转移财产的合法性。摘要指出,离婚时自愿放弃财产承诺书具有法律效力,而诉讼离

  • 不兑现承诺属于诈骗吗

    不兑现承诺是否属于诈骗的问题。不兑现承诺是否构成诈骗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存在欺骗行为并占有他人财产,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单纯的违约行为应按照合同规定追究违约责任。同时,公司电信诈骗中,员工若参与欺诈活动将承担法律责任。

  • 离职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

    离职承诺书的法律效力问题,阐述了承诺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离职单位要求违约金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员工的权益保障。若雇主违反相关法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金。

  • 假如中介口头承诺给介绍费,但是不给介绍费怎么办
  • 合同写口头承诺无效有法律效力吗
  • 劳动者承诺放弃缴纳社保,违反法律规定无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