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违约金发生的根据,可以将违约金分为法定违约金和约定违约金。
法定违约金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违约金的数额、固定比率,或者由法律直接规定违约金的比例幅度,具体比率由当事人在该幅度内商定,但当事人并未具体商定或商定无效的违约金。法定违约金由法律预先规定,不受当事人协商改变的限制,无论是否在合同中写明违约金条款,违约方都需要支付违约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法定违约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违约金的数额,例如《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18条第1款规定,承运人未按照装车计划装车或补足车辆,未经托运人同意,应向托运人支付违约金50元。
2. 有法律、法规直接规定违约金的固定比率,例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35条第5款规定,逾期交货的,按逾期交货部分货款总值计算,向需方支付违约金,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付款利率计算。
3. 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违约金的比率幅度,具体比率由当事人在此幅度内商定,例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条例》第35条第1款规定,供方不能交货的,应向需方支付违约金,通用产品的违约金为不能交货部分货款总值的1%至5%,专用产品的违约金为不能交货部分货款总值的10%至30%。
约定违约金是指违约金的数额和支付条件都是由当事人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约定违约金存在于两种情形:
1. 法律法规对违约金未作具体规定,完全允许当事人约定违约金。
2. 法律法规虽规定了违约金的数额、比率或幅度,但允许当事人自行协商,或规定当事人约定优于法定的违约金。
法定违约金具有强制性,当事人不得违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定违约金应当逐渐减少。约定违约金是当事人意志的产物,是合同自由原则的体现,对于此类违约金,法律应当予以肯定。
根据不同的标准,违约金可以分为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
其中,损害预设标准被广泛接受。根据损害预设标准,如果违约金是合同违约损害赔偿额的预设,则属于赔偿性违约金;否则,属于惩罚性违约金。
赔偿性违约金是指合同双方预先估计的、在一方违约时支付给另一方的金钱或财物,用于抵消损害赔偿。惩罚性违约金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预先约定的、在一方违约时支付给另一方作为违约处罚的金钱和财物。这两者有以下区别:
首先,功能不同。赔偿性违约金的功能在于弥补一方违约后另一方所遭受的损失;惩罚性违约金的功能在于制裁违约行为。
其次,与其他违约救济措施的关系不同。赔偿性违约金具有弥补损害赔偿的功能,债权人不得在违约金之外再请求强制履行或损害赔偿;惩罚性违约金不具备这种弥补功能,债权人除了请求违约金外,还可以请求强制履行主债务或请求损害赔偿。
第三,与实际损害的关系不同。赔偿性违约金是损害赔偿额的预设,如果违约金与实际损害额不符,债务人可以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实际损害额进行调整;而惩罚性违约金不允许根据实际损害额进行调整。
物业费违约金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物业服务合同,违约金通常为千分之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如一方违约,需赔偿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预见到的损失。同时,如双方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可认定为过
关于竞业限制的违约金标准的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法律规定的关于违约金的约定原则,强调公平性和合理性。其次,阐述了保密事项和竞业限制的相关约定,包括经济补偿和违约金的支付。接着,讲解了违约金的补偿性原则以及违约金的认定标准,包括影响因素如补偿金、损失大
买卖合同中违约责任的约定问题。当合同没有约定违约责任时,出卖人可以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按照法律规定计算利息。合同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方法的,按约定处理。违约金认定不限于“违约金”一词,还包括其他约定。虽然法律赋予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权利,但违约
白条逾期是否涉嫌非法占有以及逾期不还款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白条逾期属于民事纠纷,但如果存在非法占有行为则可能构成诈骗。逾期不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息、违约金、个人信用受损、催收手段的应用、被起诉和资产查封以及涉及欺诈罪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