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对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会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立案。
在上诉的裁定或判决被告知后,庭审可以直接进行裁决。
如果案件事实已经基本清楚,可以不开庭审理,但必须与双方当事人进行谈话。法院会提前三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和承办人。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会提前三日进行公告,并移送审判庭进行开庭审理。
开庭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并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2】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
【3】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4】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5】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
【6】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可以维持原判,改判,或发回重审。
【7】宣判。
当事人可以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另外,他们也可以向二审法院告诉庭递交书面申诉材料,申请再审。
如果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并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
民事诉讼第二审的程序。包括立案阶段对当事人上诉的审查与证据交换,开庭阶段的通知与公告、庭审流程,以及裁判文书履行和申请再审阶段。在二审过程中,还有调解环节,调解协议经法院制作调解书后生效。
民事诉讼中开庭审理后是否可提交新证据的问题。一审和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有不同的界定,包括不同时间点和情况下发现的证据。但当事人都需要在一审开庭前或庭审期间向法院提出新证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开庭后仍可以提交新的证据。
二审案件中的回避申请程序及相关法律知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享有提出回避申请的权利,当审判人员在特定情形下应当自行回避。包括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近亲属等情形,并列举了影响回避申请的行为。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其他参与审判的人员,以确保审判程序
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开庭审判到宣判所需时间的法律规定。刑事诉讼中,根据不同程序,审结期限有所差异,包括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和第二审程序。民事诉讼中也规定了普通程序的审结期限、简易程序的审结期限以及对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审结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