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监事,又称外部监事、外部监察人、独立监察人,是指不属于公司董事、经理或职员的监事。除了担任监事外,他们与公司没有其他关系。
对独立监事任职资格的限制应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独立监事不得担任公司或其子公司、关联企业的董事、监事、经理或其他职员,即必须是公司外部人士;另一方面,独立监事应独立行使判断,不得与公司存在可能影响其独立判断能力的关系。上述两方面缺一不可。若只具备第一个条件,则不能称为独立监事,而只能称为外部监事。如果不具备第一个条件,则第二个条件也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严格来说,独立监事与外部监事是有差别的。然而,通常所说的外部监事即指的是独立监事。因为引入外部监事制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限制公司内部人成为监事,而是为了确保监事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对独立监事制度做出规范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规定,商业银行监事会中至少应有2名外部监事(第7条)。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由股东提名,并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同一股东只能提出1名独立董事或外部监事候选人,不得既提名独立董事又提名外部监事(第8条)。外部监事享有监事的权利,对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并根据监事会决议组织开展监事会职权范围内的审计工作(第26条)。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33条规定,监事会由职工代表出任的监事、股东大会选举的外部监事和股东监事组成。外部监事与商业银行及其主要股东之间不得存在影响其独立判断的关系。
上述规定对于加强银行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这两个指引对于独立监事的任职资格、选举、报酬和责任并未做出详细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制度的应用。
监事会的职权,包括财务检查、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行为、要求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提出股东会提案、提起诉讼及其他职权。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权对公司运作的合规性进行监督。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监事在公司中的权力和职责。监事有权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包括纠正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在董事会不履行职责时,监事可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监事会有权向股东会提出提案和提起诉讼。监事的任期为每届三年,且必须符
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的会议记录。会议内容包括签到、选举监事会主席等议程,并进行了讨论和表决。会议记录详细记录了监事的出席情况、选举过程和表决结果等,确保会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最终,会议选举了xx先生为公司监事会主席,并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同意。会议结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