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招标投标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应当发布招标公告。对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公告应当通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或其他媒介进行发布。招标公告应当包括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以及获得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信息。
根据建设部89号令第十四条的规定,招标公告由招标人或招标委托代理机构起草发布。只要招标公告的内容符合法规规定,不需要送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审查,可以直接在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或其他媒介上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违背招标人的意愿规定招标公告的内容。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要求投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之前进行审查,并要求招标公告按照他们规定的格式填写。例如,在招标人提交的招标公告中,要求标明“投标报名地点在其交易中心”、“招标报名时投标人须携带投标人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内容。为什么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要求招标人加上这些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内容呢?原因无非是权力和利益。
在投标报名时,投标人需要向交易中心提供资质证书和营业执照原件进行审查。如果没有原件,投标人将无法报名(并以招标人要求为借口)。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同时,交易中心还收取投标人的报名费,这就是所谓的“利益”。
实际上,在招标投标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投标报名”的环节。投标人不需要将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交给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进行审查。投标人只需要按照招标公告中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领取资格预审文件,并由招标人审查其投标资格。
“投标报名”是多年来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形成的一种习惯,与国际接轨不相适应,也是一些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获取权力和利益的手段。
根据国际上的通常作法和《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公告应当明确“获取资格预审文件的时间和地点”。建设部招标投标示范文本中,招标公告的示范文本内容也没有包括“投标报名”的内容,只有“获取资格预审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各项工作和法律法规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尽快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意义,改变过去的陋习,使我们的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加快WTO的进程。
《招标投标法》关于招标公告的规定,包括公告的发布方式、内容和责任主体。同时,文章还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利用权力要求投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前进行审查,增加不必要的环节,并借此获取利益。文章强调招标投标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八条,招标人是指依照该法规定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招标人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10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投标保证金本身也有一个有效期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26条明确了招标人在招标文件
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5个工作日内退还未中标供应商的投标保证金。《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第六十条 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10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投诉应当有明确的请求和必要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