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除了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在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时,必须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在必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进行检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在进行调查或检查时,执法人员的数量不得少于两人,并且必须向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应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检查的过程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且必须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相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如果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应当回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调查结束后,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作出以下决定:(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和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于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依照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时,必须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事项:(一)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地址;(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事实和证据;(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行政处罚的公开原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法定原则、公正原则,以及不免除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要求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必须公开,同时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公民守法。在处罚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避免与民事
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公民在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包括知情权、陈述和申辩权、要求举行听证权、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赔偿权、申请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权以及申诉或检举权等。被处罚人在面对行政处罚时,应充分了解并行使自己的权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商标被抢注后高价售卖的合法性问题。我国法律规定恶意抢注商标并高价出售是不合法的,构成不正当竞争。对恶意抢注行为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并建议企业及早进行商标注册,确定商标类别,制定应对商标被抢注的方案,以保护自身品牌权益。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计算违法所得时的认定办法。该办法旨在规范行政处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计算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合理支出。根据不同违法行为,如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传销活动等,有相应的违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