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婚前婚后协议 > 婚内财产协议的定义和注意事项

婚内财产协议的定义和注意事项

时间:2025-05-11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3098
小夫妻在离婚时往往会发生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疑问要属:“为什么我们夫妻明明是有约在先,但是分财产的时候却不分给我呢?”带着这个疑问,专业律师来为大家说一说到底怎么做才是签协议的正确姿势。

什么是婚内财产协议?

婚内财产协议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归属方式。根据法律规定,这种财产约定被称为“婚内财产协议”。

签订婚内财产协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一旦签订婚内财产协议,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反悔或撤销。

一经签定,婚内财产协议对夫妻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除非能够证明签订协议时存在欺诈或胁迫等情况,否则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反悔。在夫妻发生离婚纠纷时,可以按照协议中约定的内容来履行。

律师提醒:在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时,应冷静理智对待婚姻,并避免出尔反尔的行为。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特殊情形:协议一旦签订,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随意反悔或撤销的。然而,根据法律规定,有一种特殊情形可以例外,即夫妻约定将一方的房产赠与另一方时,在完成房屋变更登记之前,可以反悔并撤销赠与。

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规定,夫?D在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约定将一方的房产赠与给另一方,赠与方在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并请求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处理。

根据《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赠与人在财产权转移之前有权撤销赠与。

关于“净身出户”问题

一般情况下,“忠诚协议”中约定自愿放弃全部共同财产净身出户的条款对未履行忠诚义务的一方是有效的。

这是因为可以将该协议视为双方签订的附条件合同,在约定条件发生时产生法律效果。此外,该协议也不违反法律规定,并且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因此,一般情况下,该协议会被认定为合法有效(具体案件以当地法院判决为准)。

律师提醒:一份“协议”无法保证忠诚,更无法束缚爱情。如果不用心经营感情,仅凭一纸空文又有何用呢?

婚前财产公正存在的误区

“婚前个人财产”指的是在结婚前夫妻一方已经取得的财产。然而,目前仍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婚前个人财产”会在双方结婚登记后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需要进行纠正。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19条规定:《婚姻法》第18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当事人会采用“婚前财产公证”的方式,以协议的形式约定并公证双方各自的“婚前财产”,以防止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离婚纠纷。

律师提醒:实际上,并非所有婚前财产都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例如,房屋、车辆等物品,由于实行登记制度,如果产权明确,通常不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婚内财产协议的定义和注意事项

    婚内财产协议的定义和注意事项。婚内财产协议是夫妻双方自愿约定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及婚前财产的归属方式,具有法律约束力。签订时需注意不能擅自反悔,特殊情形下可以撤销赠与。关于“净身出户”问题,忠诚协议中的条款有效。婚前个人财产不会因婚姻延续转化为共同财产

  • 夫妻订立的婚内财产协议,对法定继承产生影响吗

    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

  • 婚内财产协议书范本

    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登记结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约定,以便双方共同遵守:。甲方婚前财产归甲方所有,甲方婚前所欠债务与乙方无关。婚姻存续期间共同债务的约定:双方确认自本

  • 婚内财产协议的有效期是多久

    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内容合法的情况下签定的婚内财产协议,就是有效的,受法律保护,对签约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婚内财产协议三种无用约定。“谁提离婚,谁便净身出户”往往会成为婚内财产

  • 婚前财产公证了就有效了吗
  • 夫妻婚前婚内财产协议书要点及公证程序
  • 婚内协议约定离婚要付高额赔偿合理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