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国初期,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然而,由于社会体制的变化,国家开始承担各种风险控制的责任,商业保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个人和家庭成为个人风险控制的主体。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加,保险业开始复兴。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保险业逐步规范化,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市场活力增强,服务领域拓宽。保险业呈现出业务增长、效益提高、结构优化、风险防范加强的良好局面,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中国于1995年颁布了《保险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保险基本法。2002年,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重点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改。2004年,保监会启动了保险法的全面修订,并于2005年底形成修订草案建议稿。该草案经过修改后已正式颁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保险市场仅有一家公司,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保费收入达到7035.8亿元。自2002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年均增长18.2%,2007年保费收入名列世界第10位。
从业务领域来看,中国保险业务最初只涉及企业财产险、货运险、家庭财产险和汽车险等几个领域。随着风险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保险业务逐步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目前,保险业已基本涵盖所有可保风险。
首先,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多家保险公司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优化了股权结构,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改善了治理结构。目前,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已没有地域限制,业务领域基本放开。
其次,保险业务经营体制改革深化,保险市场公平竞争程度提高。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农业保险等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细分。同时,保险中介市场也逐步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得到较好发挥。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体系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功能相对完善、分工合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三,保险监管体制改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中国建立了以市场行为、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并建立了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五道防线。此外,完善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立了市场化的风险救助机制。
保险资金已实现专业化集中运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和管理资产占比逐渐增加。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也实现了从银行存款为主向债券投资为主的转变。
中国海商法中关于船舶所有权和抵押权的登记规定。指出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必须登记,未经登记对第三人不具备法律效力。船舶抵押权也需办理登记手续,并提交相关合同文件。同时,对于共有船舶和建造中的船舶也有相应的抵押权登记要求。
保险合同的定义及其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具备有偿性、保障性、有条件的双务性、附和性及射幸合同和最大诚信合同等特征。投保人要取得保险的风险保障需支付保险费,而保险人则需承担保险保障责任。
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的法律关系,双方属于代理关系,不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保险代理人的权益维护依据保险法和新劳动法,离职规定遵循劳动合同法。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公司的委托办理业务,报酬以佣金为主,与保险公司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关系。
中国公民结婚的法律要求和程序。包括申请阶段的证件提供、婚前检查、与外国人结婚的特别规定,审查阶段对申请的检查,以及登记阶段的手续办理。同时,还介绍了不予登记的情况和相应的救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