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救助是指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中,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运费进行救助的行为。海难救助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海难救助的对象必须是遭遇危险的海上财产,包括船舶、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任何财产,以及有风险的运费。
救助人必须是无救助义务的第三人,即对被救助人负有法定义务或合同义务的人不具备救助人的主体资格。
根据《海商法》第二十二条,下列海事请求具有船舶优先权:
船长、船员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编人员根据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劳动合同所产生的工资、其他劳动报酬、船员遣返费用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给付请求。
在船舶营运中发生的人身伤亡的赔偿请求。
船舶吨税、引航费、港务费和其他港口规费的缴付请求。
海难救助的救助款项的给付请求。
船舶在营运中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请求。
需要注意的是,载运2000吨以上散装货油的船舶,持有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具有相应财务保证的,其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请求不属于以上规定范围。
根据《海商法》第二十三条,海难救助款项的受偿顺序如下:
按照顺序受偿的海事请求包括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所列各项海事请求。然而,海难救助款项的给付请求发生在其他请求之后的情况下,应先于其他请求受偿。
这一受偿顺序的规定是合理的。海难救助救助的是船舶,只有船舶存在时,其他请求才能享有优先权。如果没有海难救助,其他两项优先权也无法得到实现。举个例子,一艘船在航行中欠了船员工资,发生了人员伤亡,船体受损,被一艘日本船救助。现在该船被拍卖,受偿顺序为海难救助款项、船员工资、人身伤害。如果没有日本船的救助,其他两项优先权也就无法得到受偿的可能性。海难救助先受偿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如果在原有案情基础上加入一个情节,例如船被拖到另一个港口修理产生了船舶的停靠费用,那么受偿顺序将变为停泊费用、海难救助款项、船员工资、人身损害。因为船舶的停靠费用不是因为海难救助才得以保存的,所以停泊费用排在海难救助之前。
海上救助的定义和目的,海上救助通常是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进行援助的行为。其目的是维护航行安全并促进贸易航海的便利和利益。救助形式通常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原则,但现代海上救助也采取其他形式,如“无效果、有一定报酬”,旨在防止和减少海上
船舶优先权的受偿范围,包括船长、船员等的工资、人身伤亡赔偿、船舶相关费用缴付、海难救助款项给付以及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等。同时介绍了船舶登记的种类,包括开放登记、船舶所有权登记和船舶临时登记等,其中临时登记适用于特定情况如购买或新建船舶、出海试航
《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包括灾情上报与统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使用、救灾捐赠管理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概述了甘肃省近五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包括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洪涝、风雹和火灾等,并对自然灾害的种类进行了简要介绍。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定义和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立法设立该基金,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市未成立相应基金、资金有限无法全面救助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救助基金的垫付程序,包括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垫付流程。总的来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在实际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