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是指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对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进行的救助行为。根据国际法规定,任何船舶都有救助人命的义务,在不严重危及船舶和船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救助人命不产生救助报酬请求权。然而,救助人只有在救助船舶和其他财产的同时救助了人命,才有权分享救助报酬中的合理份额。
我国《海商法》第171条明确规定了海难救助的适用范围,即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对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进行的救助。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项古老而特有的法律制度。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罗得法》中就有支付救助报酬的类似规定。确立海难救助制度的目的是鼓励人们对遇险的船舶及其财产进行救助。
海难救助最初是纯救助形式,后来发展成合同救助。目前,合同救助是海难救助的主要形式。在各种合同格式中,最典型、应用最广的是英国劳合社的劳式标示戎合同格式。我国海事仲载委员会也制订了类似的救助合同格式。此外,除了纯救助和合同救助,还有一种按救助人所使用的设备、人力和时间计付报酬的救助方式,称为雇佣救助或实际费用救助。然而,现代海商法已将其划归海上服务项目之中。
救助合同是指救助人与被救助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其中一方进行救助行为,而另一方支付救助报酬。
海难救助的形式包括纯救助和合同救助。纯救助是指船舶遇难后未请求外来援助,而救助人自行救助的行为。合同救助则是根据双方签订的救助合同进行的救助,目前是救助的主要形式。
根据合同内容的不同,救助合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效果无报酬的救助合同和雇佣救助合同。
无效果无报酬的救助合同是指根据救助效果决定是否支付以及支付多少救助报酬的合同,大多数救助合同都属于这种类型。而雇佣救助合同则规定,救助方按照被救助方的指挥进行救助活动,不论救助成功与否,被救助方都应按约定支付救助方使用的人力和设备的报酬。然而,由于雇佣救助合同更多地体现了劳务合同的性质,现在一般不再视其为海上救助,而将其视为一种劳务合同。
在海难救助中,通常采用标准格式的救助合同。目前,国际上最广泛使用的救助合同格式是“劳氏救助合同格式”。
救助合同通常由船长代表船东和货主签订。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75条规定,遇险船舶的船长有权代表船舶所有人订立救助合同。此外,船长和船东还有权代表船上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因此,船长在救助合同订立中拥有两个法定代表权,即代表船东和代表船载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
救助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拘束力。然而,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情况下,受理争议的法院或仲裁机关可以判决或裁定变更救助合同:
救助方在进行救助行动时必须谨慎行事。如果救助方在救助作业中的过失导致被救助方损失或其他损害,救助方应承担赔偿责任。救助人的赔偿责任受到有关法律规定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保护。
此外,救助方还有以下义务:
救助合同的订立和变更。遇险船舶的船长有权代表船东和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这些合同具有法律拘束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同显失公平或救助款项与实际服务明显不符,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裁定变更救助合同。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定义、时间限制、来源、垫付情形、申请程序及垫付后的追偿。该基金用于垫付机动车事故受害人的丧葬和部分抢救费用,申请时需遵循一定程序,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垫付后有向责任人追偿的权利。
交通事故民警的救助流程。民警首先会进行现场勘查和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组织抢救伤员并疏导交通。同时,他们会登记处理事故车辆和物品,并根据调查结果认定事故责任。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失踪情况,民警也会依法依规协同多部门进行和对失踪人员的处理。
遭遇医疗事故时患者能申请的救助措施。患者在发现医疗事故后应首先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再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经过调查核实后,患者可根据相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申请救助,寻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