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权行使的效力是指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撤销权行使对债权人、债务人和相对人均有效,并且其效力是依据判决来确立的。
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被撤销,该行为自始无效。例如,债务人免除他人债务的行为将被视为没有免除,承担他人债务的行为将被视为没有承担,为他人设定担保的行为将被视为没有设定,将债权让与他人的行为将被视为没有让与,移转财产的行为将被视为没有移转。
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被撤销,已经占有财产的相对人或已受益的受益人有义务返还财产或利益。如果原物无法返还,则应折价赔偿。在有偿处分行为中,相对人或受益人有权要求债务人返还其对价。
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被撤销,对全体债权人均发生效力。相对人或受益人返还的财产或利益应作为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全体债权人应平等受偿。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对返还财产或利益没有优先受偿权,但对于在诉讼上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债权人有优先取偿的权利。
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一)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行为。
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一般是法律行为,且该法律行为应为有效的法律行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可以是双方法律行为或单方法律行为,可以是无偿法律行为或有偿法律行为。此外,作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并不限于债权行为,也可以包括物权行为。
(二)债权人必须对债务人存在有效的债权。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存在有效的债权,并且该债权一般应以财产的给付为目的。此外,债权应为债务人在实施法律行为之前已经发生的债权。
(三)债务人的行为必须对债权有害。
债务人的行为必须导致其清偿能力减少,给债权的实现造成损害。债务人减少财产的行为可以是减少积极财产或增加消极财产。
(一)债务人必须具有恶意。
债务人的恶意是指债务人对其行为可能导致清偿能力减少,对有害于债权的后果具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债务人的恶意,观念主义认为只要债务人知道处分财产的行为将导致清偿能力减少,即可认定其具有恶意。意思主义认为债务人不仅要有认识,还要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
(二)受益人必须具有恶意。
受益人的恶意是指受益人在取得财产或利益时知道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观念主义认为只要受益人知道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即可认定其具有恶意。意思主义认为受益人需要知道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
合同法中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前提和范围,以及债的保全之意义和价值。当债务人放弃或低价转让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责任财产是债权受偿的担保,撤销权的存在价值在于保护债权人权益,防止债务人不当处分财产,弥补债权的非支配性缺陷
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包括不同的学说如请求权说、形成权说、责任说和折衷说。其中,折衷说被普遍接受,认为债权人撤销权既具有请求权的性质,也有形成权的性质,关于行使撤销权后的结果存在争议。各学说对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和行使方式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双重除斥期间的相关内容。两个除斥期间均为有效,其中第二个除斥期间是最长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受到双重除斥期间的限制。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有效存续的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其不会中断、中止或延长,且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
合同保全的两种方法:代位权和撤销权。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代替债务人行使债权,要求第三人清偿债务或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权。撤销权则是当债务人的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撤销其行为。两种方法的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所不同,但都旨在保护债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