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救助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救助行为必须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
被救物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救助标的。在我国《海商法》中,被救物包括船舶和其他财产。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非军事或政府公务船艇。即救助船与被救助船之一必须是我国《海商法》所称的船舶,而另一船可以是非军事或政府公务的内河船、内湖船或20总吨以下的小船。
被救物必须遭遇海上危险。海上危险的存在是救助行为产生的前提,只有当船舶或其他财产面临可造成损失的真实危险时,救助行为才是必要的。
救助行为必须是自愿的。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这里所指的自愿是指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务的自愿和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务的自愿。救助方在法律和职责上无救助义务,只有在自愿提供救助的情况下,救助成功后才有权获得救助报酬,否则不承担任何责任。
救助行为必须产生有效果。有效果指被救船舶或其他财产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有救助行为但无救助效果,救助方无权请求救助报酬,因此海难救助不能成立。这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普遍接受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根据一般情况,救助报酬不应超过被救财产的三分之一。
考虑被救船舶、所载旅客、船员、货物以及救助人和救助船舶所面临的危险性质和程度。
救助人的救助成效是评估救助行为的重要因素,无效果无报酬。
考虑救助方进行救助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费用和所遭受的损失。
考虑救助方采取的技术措施和技能,以及投入的救助工具。
考虑救助方或救助设备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和其他风险。
考虑救助方提供救助的及时性。
考虑救助方船舶和设备的有效性,以及处于准备使用的状态和价值。
考虑救助方的性质。
海上救助的定义和目的,海上救助通常是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进行援助的行为。其目的是维护航行安全并促进贸易航海的便利和利益。救助形式通常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原则,但现代海上救助也采取其他形式,如“无效果、有一定报酬”,旨在防止和减少海上
船舶优先权的受偿范围,包括船长、船员等的工资、人身伤亡赔偿、船舶相关费用缴付、海难救助款项给付以及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等。同时介绍了船舶登记的种类,包括开放登记、船舶所有权登记和船舶临时登记等,其中临时登记适用于特定情况如购买或新建船舶、出海试航
船舶沉没后的优先受偿权问题。即使船舶沉没,其优先受偿权依然存在。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享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包括船员工资、人身伤亡赔偿、港口费用、海难救助和财产赔偿等。沉船所有人需在船舶沉没后一年内申请打捞,否则将丧失所有权。打捞费用、保管和处理费用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时,救助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损失应由侵权人承担。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在遭受损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赔偿或受益人适当补偿。同时,见义勇为致人死亡是否违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当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