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海商法 > 海事责任 > 海难救助 > 海难救助法的原则和调整范围

海难救助法的原则和调整范围

时间:2023-09-13 浏览:6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506
一、海难救助法的含义

海难救助法:公平、公共利益和鼓励救助的原则

二、海难救助法的原则

海难救助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共利益和鼓励救助。其目标是通过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并有效保护社会财富。鼓励救助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救助人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特别补偿的支付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此外,海难救助法中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三、海难救助法的发展历史

海难救助法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与人类航海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最早的海难救助法出现在古代欧洲地中海地区,当时以地区性航海习惯法的形式存在。根据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公元前9世纪的《罗德海法》中已经记载了海难救助的规定。该法规定:对于救助遇难船只(主要是本船船员)的人应该得到奖励,而对于掠夺者则应该受到惩罚。

中世纪时期,海难救助法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仍然以地区性航海习惯法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法律。欧洲沿海地区出现了《奥列隆惯例集》,进一步规定了海难救助的内容。例如,如果船只在航行途中无法继续航行,船员应尽可能挽救货物。收到货物时,应按照完成航程的比例支付运费,并支付救助费。这时的救助更多地是一种“纯粹救助”。

近代以来,海难救助法开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出现。例如,法国于1681年颁布了海事条例,英国于1713年颁布了安妮十二法案,这些法律都对海难救助进行了规定。此后,各个航运国家陆续制定了有关海难救助的法律。

我国在海难救助法的立法方面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了一些有关海难救助的法律法规。1992年颁布的《海商法》第9章关于海难救助的22条规定标志着中国海难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

国际上的海难救助法主要包括《1910年关于统一海难救助若干法律规定的公约》和《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这两个公约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各国关于海难救助的法律规则,逐步实现海难救助法的国际统一化。

四、海难救助法的调整范围

海难救助法是海商法的一部分,是一项独特的法律制度。它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也涉及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海难救助法的规范主要属于“私法”和实体法的范畴,但也包括一些属于“公法”和程序法的范畴。具体而言,海难救助法的调整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海难救助的定义和概述

    海难救助的定义、概述、管辖规定以及构成要件。海难救助是指在任何水域中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等进行救助的行为。管辖规定包括专属管辖、地域管辖和有管辖权争议案件的管辖。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包括救助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被救物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救助

  •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担责吗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时,救助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损失应由侵权人承担。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在遭受损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赔偿或受益人适当补偿。同时,见义勇为致人死亡是否违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当防卫

  • 海难救助概述

    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我国《海商法》第171条规定,海难救助适用于“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对遇险的船舶和其他财产进行的救助。”海难救助是海商法中一项古老而特有的法律制度。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

  • 发生海难,怎么确定救助款

    海上风险远远大于陆上的特点,是海难救助制度得以确立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海商法》要求救助人救助被救物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和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自愿原则是海难

  • 海难救助报酬是什么意思
  • 海难救助成立的要件
  • 海难救助中救助金额在船东和承租人之间怎么分配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