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方面,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010年1月4日下午,周某驾驶赣C****摩托车与郑某驾驶的无牌豪爵摩托车在距离A村路口200米左右的路段相撞,造成周某和郑某受伤,以及两车不同程度的损坏。郑某因伤势严重被送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时间共计16天。在住院期间,郑某花费了13469.39元用于医疗费用。交通警察大队对该事故进行了认定,认定周某承担主要责任,郑某承担次要责任。经过交警大队的调解,双方达成了一次性赔偿协议,由周某支付给郑某1万元。然而,由于郑某的伤势加重,经鉴定机构确认其为九级伤残,因此郑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周某支付总计3万元的各项费用。
对于郑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周某赔偿损失一事,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交警部门已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了调解,双方已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该调解协议是双方自愿签订的,代表了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不存在任何违法情况,因此应驳回郑某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意见认为,尽管双方已就赔偿问题达成调解协议,但由于郑某的伤势加重导致支出增加,因此应在原协议赔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赔偿费用。
根据本案,郑某和周某已经通过交警大队的调解达成协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因此,交警作为调解主体达成的调解协议应当根据该规定进行考虑。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郑某未经司法鉴定确认其伤残程度,双方达成了一次性赔偿的协议来解决纠纷。然而,郑某后来通过司法鉴定确认了伤残程度,根据该伤残程度可获得的赔偿远高于协议中的赔偿金额,导致原先签订的调解协议显得不公平。
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由交警部门主持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因新情况或新理由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受损程度和责任大小来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项目和金额,不能以原先存在的调解协议为由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交通事故赔偿的起诉流程。首先需要前往法院申请立案并缴纳费用,等待开庭。在举证期内,原告需提交相关证据,包括责任认定书、车辆损失鉴定报告和费用发票等。原告应明确主张损失和诉讼费用,并可考虑将车主或保险公司列为被告。赔偿方面,先由交强险承担,超出部分由对
交通事故赔偿未果后的法院起诉流程。首先介绍起诉与受理过程,包括递交起诉状和立案。接着详述审前准备,如发送起诉状副本给被告和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材料。然后阐述开庭审理过程,包括通知当事人、核对身份、告知诉讼权利和义务等。另外,文章还解析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解决中的应用。在周某与郑某交通事故案例中,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但郑某因伤势加重被确认为九级伤残后提起诉讼。对是否应驳回郑某请求存在分歧。最终法院应考虑当事人受损程度和责任大小来确定赔偿
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及起算时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为一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不予保护。轻微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从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而严重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则从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受害人起诉侵权人需准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