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由于海上风险远大于陆上,海难救助制度得以确立。因此,救助人必须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提供救助行为。
被救物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救助标的。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被救物包括船舶和其他财产。其中船舶是指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和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其他船艇。救助船与被救助船之一必须是我国《海商法》所称的船舶,而另一船可以是内河船、内湖船或20总吨位以下的小船。
被救物必须遭遇海上危险。海上危险的存在是救助行为产生的前提。只有当船舶或其他财产面临可造成损失的真空存在的危险时,才有救助的必要。
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救助行为必须是双方的自愿行为。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务的自愿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务的自愿。救助方在法律上和职责上对遇险的海上财产无救助义务,救助成功后有权获得救助报酬,不救助则不承担任何责任。
救助行为必须有效果,即遇险船舶或其他财产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有救助行为但无救助效果,救助方无权请求救助报酬,海难救助也不能成立。这就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普遍接受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为了防止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的发生,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增加了“特别补偿条款”。该条款规定,救助人对于救助财产无效果的情况下,无权获得救助报酬。然而,如果救助人对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了救助,仍可获得一定的特别补偿。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79条的规定,在其他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的情况下,救助未取得效果的情况下,仍可获得救助款项。
共同海损的定义、分摊计算方法和构成条件。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而采取的牺牲和支付的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分摊根据各受益方的分摊价值比例进行。共同海损的构成需满足同一航程中的财产遭遇共同危险、共同海损措施有意且合理以及牺牲和费用需
见义勇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时,救助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损失应由侵权人承担。见义勇为属于无因管理行为,在遭受损害后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加害人赔偿或受益人适当补偿。同时,见义勇为致人死亡是否违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正当防卫
海上风险远远大于陆上的特点,是海难救助制度得以确立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海商法》要求救助人救助被救物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其中船舶是指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和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根据我国《海商
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救助行为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救助人无权请求报酬,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其次,救助报酬不得超过船舶和其他财产的获救价值,获救财产的价值是确定救助报酬的主要因素。要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关键是弄清“效果”的真正含义。这里所说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