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时,人民法院应当将该第三人列为原告,将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当事人列为被告,而对于没有独立请求权且没有承担责任的第三人,则应列为第三人。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不仅包括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还包括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和调解书。只要这些裁决对第三人的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非诉案件的裁决,无论是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形成之诉,都可以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
需要注意的是,法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应当是终局判决,不适用于中间判决,同时也不能针对判决的理由提起撤销之诉。此外,法国不允许对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判决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筆者认为,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因为身份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关系,不应允许第三人否定判决的效力。
为了避免对法律关系造成长期的不稳定,维护裁判的公信力,我国法律对第三人提起撤销诉讼做出了必要的限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的规定,案外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生效裁判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撤销之诉。这里的六个月是指除斥期间。案外人应当向做出该生效裁判的法院起诉,可能是一审法院,也可能是二审法院。根据我国2008年的司法解释,提起再审的申请应向做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级法院提出。再审的目的在于纠错,旨在完全推翻原判决。由上级法院管辖有利于实现内部监督。
对于生效裁决书和调解书是仲裁机构做出的情况,应由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要求和适用范围。在法律要求方面,包括第三人身份界定、撤销之诉的客体范围、提起撤销之诉的时效和管辖等。第三人的范围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包括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和调解书,只要对第三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都可适用。但需
我国二审终审制下如何纠正错误判决的问题。当事人如认为一、二审判决存在重大误判,可申请再审或向检察院提起抗诉。已生效的判决如存在错误,可通过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权要求再审、人民检察院的审判监督权或当事人申诉来纠正。这些途径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当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