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时,人民法院应当将该第三人列为原告,将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当事人列为被告,而对于没有独立请求权且没有承担责任的第三人,则应列为第三人。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不仅包括法院做出的判决、裁定、调解书,还包括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和调解书。只要这些裁决对第三人的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非诉案件的裁决,无论是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形成之诉,都可以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
需要注意的是,法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应当是终局判决,不适用于中间判决,同时也不能针对判决的理由提起撤销之诉。此外,法国不允许对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判决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筆者认为,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因为身份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关系,不应允许第三人否定判决的效力。
为了避免对法律关系造成长期的不稳定,维护裁判的公信力,我国法律对第三人提起撤销诉讼做出了必要的限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的规定,案外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生效裁判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撤销之诉。这里的六个月是指除斥期间。案外人应当向做出该生效裁判的法院起诉,可能是一审法院,也可能是二审法院。根据我国2008年的司法解释,提起再审的申请应向做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级法院提出。再审的目的在于纠错,旨在完全推翻原判决。由上级法院管辖有利于实现内部监督。
对于生效裁决书和调解书是仲裁机构做出的情况,应由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关于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后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告知一审法院,只会告知案件的当事人。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包括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区别以及与纯粹形式上的当事人的不同
法院对于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针对起诉条件符合但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当事人可提起上诉;针对不同起诉情况,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第三巡回法庭不受理六类案件,包括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提起的案件、仍在正常审理审查程序中的案件等。不符合起诉
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的法律意义、条件、效力及权利和义务。第三人的参与旨在维护自身权利,在诉讼中发表意见、提供证据。成为第三人需满足条件,如与案件有关、权益一致并经过法院允许。第三人可影响判决结果,但无权对受诉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在参与诉讼中,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要求和适用范围。在法律要求方面,包括第三人身份界定、撤销之诉的客体范围、提起撤销之诉的时效和管辖等。第三人的范围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包括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和调解书,只要对第三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都可适用。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