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诽谤罪构成要件包括两个方面:
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这个司法解释对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罪的构成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提高了打击诽谤犯罪的门槛。只有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情形,才能认定为诽谤罪。这一规定既保护了广大网民的表达权,又有效打击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
除了诽谤罪,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其他犯罪的共同犯罪内容,并规定了网络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
据悉,该司法解释将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司法解释还规定了有偿删帖和发布虚假信息的刑事责任。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单位非法经营数额15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属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以非法经营罪定罪。
司法解释明确规定,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行为,即使没有达到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或转发次数的要求,也可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同时,如果在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并且再次诽谤他人,也认定为“情节严重”。
司法解释明确了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形,包括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造成恶劣国际影响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网络诽谤罪的认定标准,根据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或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五百次以上即构成诽谤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诽谤罪的认定要素,包括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要素,其中客观要素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情节严重,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和名誉。
网络名誉权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尚未有具体规定,因此法院会参考普通名誉权法律规定、司法解释等处理相关案件。文章主要介绍了涉及名誉权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包括侮辱和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以及侵权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定义、构成要件、相关刑法条文和司法解释。该罪侵犯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客观表现为造谣、诽谤或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主体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具有颠覆国家政权的恶意。相关法律
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根据相关法律,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等。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供证据。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明确了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最新司法解释对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