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75年1月1日公布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海损理算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共同海损的范围、共同海损理算的原则、共同海损损失金额的计算、共同海损的分摊、利益和手续费、共同海损担保、共同海损时限等问题得到明确规定。规则第8条强调了简化共同海损理算的重要性,并要求理算书的简明扼要,以便执行。
根据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应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英国《海商法典》中第66条第4款的规定,被保险人在行使要求其他责任方分摊共同海损损失之前,保险人应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人不能以被保险人可以向其他人取得赔偿为由而拒赔,应首先赔付被保险人,并有权代表被保险人向其他负有责任的人追偿。
我国《海商法》第12章中未对此进行规定。然而,在1986年人保船舶险条款的一切险的共同海损和救助条款中,明确规定了被保险人可获得对共同海损牺牲的全部赔偿,而无需先行行使向其他各方索取分摊额的权利。然而,这一原则不适用于共同海损费用,因为费用并不涉及具体利益的灭失或损坏,保险人不直接对此负责。被保险人必须首先充分行使对其他利益方的索赔权利,然后才能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要求。与此不同的是,英国《海商法典》的做法是,被保险人承担共同海损费用的一部分,其损失比例部分可由保险人赔付,限定了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的范围。我国的法律和人保条款中未对此进行规定。
挪威的海上保险合同中曾提出过“共同海损吸收条款”,其核心是船舶保险人将船东在约定金额内的共同海损风险全部“吸收”过来,立即全部赔付船东遭受的共同海损牺牲和费用,无需等待共同海损理算。约定金额为船东与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所约定的最高限额。这一条款赋予船东一项有利的法律选择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有学者建议我国海上保险制度也引入“共同海损吸收条款”,以使被保险人免受共同海损担保,减少共同海损理算和向其他利益方要求分摊的时间、劳力和成本。特别是在涉及大量小货主的情况下,对保护船舶所有人最为有利。
一起船舶进水事故引发的保险纠纷案例。船舶在躲避台风时发生进水事故,导致货物严重损失。货方由多份保单承保,总金额超过900万元人民币。争议焦点在于共同海损是否成立及费用分摊问题。经过船舶公正检验、海事法院审理等程序,最终达成调解,承运人赔偿货物保险人7
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的联系与区别。两者都属于部分损失,但共同海损是由单独海损引起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造成损失的原因、损失承担者、损失内容、损失构成以及涉及的利益方。单独海损是保险标的物本身的非人为有意造成的部分损失,一般由受损方自行承担,但可从保险人
船公司提出的共同海损要求及收货人的处理方式。船公司要求收货人在目的港提货前提供共同海损分摊费用担保,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采取的措施导致的特殊牺牲和费用。收货人应了解相关规则,在船方无免责过失的情况下可拒绝分摊,并通过理算机构处理。
共同海损牺牲及共同海损费用的相关内容。共同海损牺牲包括抛弃货物、扑灭火灾、切除残留部分等损失情况。共同海损费用则涉及救助报酬、减裁费用、避难港费用等。文章还提到各国法律对于共同海损的规定可能存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