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75年1月1日公布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海损理算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共同海损的范围、共同海损理算的原则、共同海损损失金额的计算、共同海损的分摊、利益和手续费、共同海损担保、共同海损时限等问题得到明确规定。规则第8条强调了简化共同海损理算的重要性,并要求理算书的简明扼要,以便执行。
根据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应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英国《海商法典》中第66条第4款的规定,被保险人在行使要求其他责任方分摊共同海损损失之前,保险人应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人不能以被保险人可以向其他人取得赔偿为由而拒赔,应首先赔付被保险人,并有权代表被保险人向其他负有责任的人追偿。
我国《海商法》第12章中未对此进行规定。然而,在1986年人保船舶险条款的一切险的共同海损和救助条款中,明确规定了被保险人可获得对共同海损牺牲的全部赔偿,而无需先行行使向其他各方索取分摊额的权利。然而,这一原则不适用于共同海损费用,因为费用并不涉及具体利益的灭失或损坏,保险人不直接对此负责。被保险人必须首先充分行使对其他利益方的索赔权利,然后才能向保险人提出赔偿要求。与此不同的是,英国《海商法典》的做法是,被保险人承担共同海损费用的一部分,其损失比例部分可由保险人赔付,限定了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的范围。我国的法律和人保条款中未对此进行规定。
挪威的海上保险合同中曾提出过“共同海损吸收条款”,其核心是船舶保险人将船东在约定金额内的共同海损风险全部“吸收”过来,立即全部赔付船东遭受的共同海损牺牲和费用,无需等待共同海损理算。约定金额为船东与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所约定的最高限额。这一条款赋予船东一项有利的法律选择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有学者建议我国海上保险制度也引入“共同海损吸收条款”,以使被保险人免受共同海损担保,减少共同海损理算和向其他利益方要求分摊的时间、劳力和成本。特别是在涉及大量小货主的情况下,对保护船舶所有人最为有利。
船舶共同海损的分摊计算方法。根据船舶在航程终止时的完好值、实际价值及共同海损牺牲金额来计算。货物共同海损的分摊根据货物价值加保险费减去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金额和承运人承担风险的运费来计算。运费共同海损的分摊则根据承运人承担风险并有权收回的运费,减去为
共同海损的理赔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相关规定,受益方需按分摊价值比例分摊,如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可在限额内赔付。船舶、货物和运费的共同海损分摊价值有具体计算方式,旅客行李和私人物品不参与分摊。海上保险合同需保险人赔偿保险事故造成的标的损失和
货物在抵达目的港以前售出的,按照出售净得金额,加上共同海损牺牲的金额计算。旅客的行李和私人物品,不分摊共同海损。(三)运费分摊价值,按照承运人承担风险并于航程终止时有权收取的运费,减除为取得该项运费而在共同海损事故发生后,为完成本航程所支付的营运费用,
旅客行李和个人物品,除特殊情况下,不参加共同海损分摊。关于运费分摊价值,按照承运人承担风险并于事后收得的运费,根据共同海损事故发生时尚未完成的航程,作相应比例的扣减,加上列入共同海损的运费损失金额计算。共同海损分摊金额,又称“摊水费”,指由于共同海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