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罪并罚原则是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对一人所犯的多个罪行进行合并处罚。该原则体现了罪刑相适应、有罪必罚和实现刑法目的的要求,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数罪并罚的必然要求。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一人犯一罪与一人犯数罪相比,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方面都更大。因此,犯数罪的人应当受到更为严厉的社会谴责。
有罪必罚、一罪一罚原则是数罪并罚的必然要求。如果犯了罪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犯了数罪与犯了一罪在惩罚上没有区别,就无法有效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也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实现刑法目的是数罪并罚的必然要求。犯罪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否定,刑罚是对犯罪的否定之否定。通过对犯罪人的惩罚,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如果对犯一罪的人与对犯数罪的人在处罚上不做区别,既不能实现遏制犯罪的目的,导致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与犯罪人因犯罪所受的惩罚明显失衡,也不能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数罪并罚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种具体适用方式:
吸收原则是指对数罪采取重刑吸收轻刑的处罚原则。根据该原则,在对各罪分别宣告刑罚时,选择最重的一种刑罚作为应执行的刑罚,而将其余较轻的刑罚吸收,不予执行。这种方式对于某些刑种如死刑、无期徒刑是适宜的,但普遍适用于其他刑种则存在明显弊端,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并科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宣告刑罚,然后将各罪刑罚相加,总和即为应执行的刑罚。这一原则源于“一罪一罚”、“赎罪数罚”和“每罪必罚”的思想。虽然形式上看似公允,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例如,对于有期自由刑而言,采用绝对相加的方法决定刑罚期限往往过长,与无期徒刑的效果无异。此外,对于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的情况,由于刑种性质的限制,无法采用绝对相加的并科方式执行。
折合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宣告刑罚后,根据犯罪情节和犯罪人的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应执行的刑罚。这种方式兼顾了罪刑相适应和有罪必罚原则,能够更好地实现刑法目的。但在具体适用时需要注意权衡各种因素,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分离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宣告刑罚后,根据犯罪情节和犯罪人的情况,分别执行各罪的刑罚。这种方式适用于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情况,能够更好地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有罪必罚原则。但在具体适用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数罪并罚的定义、原则及计算方法。数罪并罚指的是一个人多次犯罪,审判机关根据刑法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合并处罚。数罪并罚的原则包括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文章还介绍了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和具体的计算方法。
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范围及刑期确定问题。数罪并罚涉及多种情形,包括普通数罪、发现漏罪及再犯新罪等。对于执行刑期,有一罪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的执行相应刑罚,数刑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的酌情决定执行刑期,且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等规定。同时,
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刑法对于主刑和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原则。文章指出,我国刑法对于附加刑的数罪并罚原则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同种附加刑的数罪并罚缺乏明确规定。同时,罚金数额及数罪中罚金总和是否可以超过个人全部财产数额等问题也
我国刑法对于同种数罪的处断原则。刑法立法、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均主张采取算总账的处断原则,不实行数罪并罚。但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引发了一些问题,如无法对多次偷税行为进行准确定罪。为确保定罪的准确性和量刑的公正性,对同种数罪实行数罪并罚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