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合同欺诈的违法活动日益猖獗,合同欺诈案件日益增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中,合同纠纷案占到了92%。然而,只有不到70%的企业间签订的合同能够顺利履行。工商行政机关检查了52万个企业签订的合同,发现有20.7万份不合格的合同,总金额为97.2亿元。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1995年检查了150万家企业的合同签订情况,发现有34.9万份不合格合同,涉及金额291亿元,全国合同的履行率仅为65%。公安机关在2000年立案的合同诈骗案件超过1万起,涉及总值达64.6亿元。2001年,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49万个企业的859万份合同进行了检查,发现有42.9万份不合格合同,28.5万份到期未履行的合同,1.08万份违约合同,以及9.1万份解除合同。据了解,目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情况仍然突出。去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了1.4万起合同欺诈案件,涉及金额超过70亿元。许多合同签订者屡受欺诈,甚至导致破产倒闭。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合同陷阱已经无处不在。合同欺诈行为践踏了市场公平交易与诚实信用的法则,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对于这种日益泛滥的合同欺诈行为,作为一个经理人若不引起重视,就可能陷入合同欺诈的陷阱。
随着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方式也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合同欺诈人在行骗之前通常会对行骗对象、市场行情、合同条款等进行精心的调查和研究。他们会在合同内容上做文章,设计陷阱,诱使他人上当受骗。诈骗者还会研究诈骗对象的心理状态和经营状况,并积极物色合适的对象发出要约。在签订合同时,他们总是装得很诚恳,对每一条合同条款都非常认真,甚至主动要求到公证部门公证,以获得对方的信任。
合同诈骗通常是由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实施。行骗往往需要先物色同伴,然后精心策划,相互勾结,分工合作,暗设圈套。
一些个人或单位专门以合同诈骗为职业,以此非法占有他人大量财物。
在合同诈骗中,骗子的常用手段主要有"吃预付款或质保金"、"钓鱼"、"空头支票"、"伪造证件"、"广告诱惑"、"骗取押金"等。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加,一些行骗者还采用伪造银行担保、伪造政府批文、伪造内外贸合同,甚至冒充外商代理人等手段签订合同,进行违法欺诈活动。综观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的合同法对于欺诈行为确定及后果处理之规定,虽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如大陆法系采用成文法的形式规定,英美法系主要采取判例法的形式规定。然而,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点:
商场出租消防通道是否合法的问题,并介绍了相关法律条文和合同欺诈的相关内容。合同中欺诈行为将影响合同效力,涉及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同时介绍了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
近年来合同欺诈行为的日益猖獗问题。研究发现,合同欺诈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合同陷阱无处不在,合同欺诈行为严重践踏了市场公平交易与诚实信用的法则,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此外,合同欺诈出现了新的特点,如智能性、团体性、职业性和多变性。文章还提到了不同法系对于合
合同诈骗的定义和行为要素。合同诈骗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诈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其要件包括: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有欺诈行为,受欺诈人的错误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原因。
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民事责任、违法行政责任和犯罪刑事责任。其中,侵权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行政法律责任包括经济惩罚和市场禁入;对于严重的合同欺诈行为,如达到合同诈骗罪的程度,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