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劳动诉讼的当事人必须是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即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劳动法律关系的相互参与方,包括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和劳动者,都有权利作为起诉人提起劳动纠纷诉讼。劳动者在具备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时,个人可以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如果当事人因故无法起诉,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起诉。其他人员则没有起诉权。
提起劳动诉讼时,当事人必须明确诉讼的被告即对方当事人。如果原告不知道是谁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将导致无人应诉的情况,也无法进行诉讼,法院也无法审理。同时,劳动争议诉讼的被告不得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劳动行政部门,因为他们不具备劳动争议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提起劳动诉讼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具体的诉讼请求包括给付的请求、确认的请求和变更的请求。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必须有事实根据,包括劳动争议的发生过程、争议的内容以及相关证据事实。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如果不服仲裁裁决,才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当事人在仲裁机关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并已生效,也无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应在收到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一般不予受理。如果逾期是由于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当事人应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进行解释。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当事人,才有权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时,应向法院提交起诉状。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单位是否能向员工收取押金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特殊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经营实际需要且劳动者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收取“风险抵押金”。同时,单位也无权扣押员工的人事档案,应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劳动争
关于劳动者年休假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休假是基于累计工作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当前公司工作不满一年,只要累计工作时间达到,就有权利享受年休假。年休假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累计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以及跳槽人员的年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