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形式。在同一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劳动者通过合法成立的劳务派遣组织为其他单位、家庭或个人提供非全日制劳动时,劳务派遣组织与非全日制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与非全日制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符合劳动关系的所有特征,即双方建立了劳动关系,因此应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
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可以按小时、日、周或月为单位结算。用人单位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小时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并报劳动保障部备案。
1、不得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在法律上具有考察期、适应期和缓冲期的功能,允许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进行双向选择,并较容易解除劳动合同。然而,由于非全日制用工具有松散、灵活的特点,双方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约定试用期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2、工作时间受限。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以周为统计单位,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得超过24小时,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然而,在每周24小时的范围内,用人单位可以灵活安排日工作时间,如一周工作3天,每天工作8小时;或一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6小时,只要不超出每周24小时的限制即可。因此,用人单位应严格控制员工的工作时间,避免随意安排加班或恶意利用加班延长工作时间,以免违反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3、工资结算周期较短。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而全日制用工通常按月支付工资。
4、不利于商业秘密的保护。
由于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再加上工作时间的限制造成工作的不连贯,这不利于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因此,用人单位应避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而盲目扩大非全日制用工的适用范围,一般应限制在临时性、辅助性的岗位。
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在受伤时是否可以主张工伤待遇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为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因此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时,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全日制用工应注意的事项,包括合同形式、工资形式和标准、试用期规定、经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包括医疗保险待遇和伤残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伙食补助费、食宿交通费、康复治疗费、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生活护理费和工伤复发费用等,各有其标准和要求。伤残保险待遇则根据伤残等级发放不同标准的伤残补助金。
临时工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和工作权益。我国没有临时工这一概念,非全日制职工可以随时终止用工关系,但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能以临时岗位为由拒绝签订合同。临时工享有与正式工相同的权益,包括同工同酬、带薪年假和病假等福利,以及工伤待遇。未依法签订劳动合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和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有明确限制,一般每日不超过四小时,每周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此外,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也受到法律的规范。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务派遣组织为非全日制劳动者提供服务。企业在雇佣非全日制员工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