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诉讼时效是指在债权转让过程中,涉及到损害债权人或债务人利益的法律纠纷,人民法院支持和受理的期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破产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对外享有债权的诉讼时效,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中断。这一规定属于《民法通则》第141条规定的“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的情况,应优先适用。
《破产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强调了对债务人财产和破产债权人的保护,允许撤销债务人消极放弃债权的行为,以有效防止债务人的破产欺诈行为。然而,该规定在保障正常、合理的诉讼时效制度方面还存在不足。
《破产法司法解释(二)》规定了是否应中断诉讼时效以及重新计算债权诉讼时效期间的判断标准,即“债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然而,对于什么是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仍然存在争议。
例如,债务人因过失遗忘未对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是否可以算作正当理由?如果这被认可,债务人几乎可以以此为由完全排除该规定的适用,因为很难证明债务人未行使权利是故意而不是由于过失遗忘造成的。相反,如果这不算作正当理由,债务人几乎没有其他正当理由可供主张,这将导致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年内,诉讼时效制度对进入破产程序的债务人的对外债权完全不适用,对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将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为了确保《破产法司法解释(二)》中的规定得到正确实施,需要及时对债务人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和非正当理由进行明确界定,指明其主客观构成要件,并对各方当事人相应的举证责任予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立法本意得到正确、合理的实现。
破产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处理规定和未申报债权的破产企业债务的会计处理规定。对于对外担保,债权人可以向清算组申报债权,清算组应将担保债务补计入账。对于未申报债权,虽然债权人需在规定时间内申报,但存在特殊情况可申报债权。未申报债权的负债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不
无还款期的借条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及规定。对于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从债权人主张权利而债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开始计算,也可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并重新计算。债权人一直未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债权诉讼时效的定义及其在破产程序中的影响。讨论了《破产法司法解释(二)》对债务人诉讼时效的规定,强调了对债务人财产和破产债权人的保护,并指出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如未行使债权的正当理由的界定模糊。为确保正确实施,需明确界定债务人未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和非正
债权的收取条件和方法。债权收取需满足债务凭证、债务人资料及可供执行的财产清单等条件。债权人可采取强制执行公证法、优先受偿权法、保证人优先追偿权法和代位追偿法等方法收债。同时,需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我国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