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对方在履行义务或采取补救措施后,如果还有其他损失,应当赔偿损失。实际履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际履行是实现合同目的、维护合同纪律所必须采取的救济方式;二是实际履行可以使合同得以继续存续,进而促进交易增加社会财富;三是在请求采取实际履行的补救方式时,受害人不必承担对实际损失的举证责任,尤其在损失难以确定和举证的情况下,实际履行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当然,如果损害赔偿方式能够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利益,受害人完全可以放弃实际履行的补救方式而选择损害赔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仅通过实际履行不能够完全弥补债权人的损失,此时应当结合采取损害赔偿救济方式,以保护受害方利益,制裁违约当事人,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
损害赔偿和支付违约金都是合同责任的主要方式。前者是一种补偿性的责任形式,后者则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的双重属性。因此,损害赔偿通常与实际损害相结合,而支付违约金的数额与实际损害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在没有实际损害的情况下,也应当支付违约金。如果支付补偿性违约金不足以弥补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债务人还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弥补违约金的不足部分,也就是说违约金和赔偿损失可以同时适用。然而,在两者同时适用的情况下,赔偿的最高限额应当以受害方的实际损失为准,受害方不得获得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
在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受损方可以要求违约方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挽回损失。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如果标的物存在瑕疵可以修补,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修补瑕疵,并由债务人承担修补所需费用。但是,如果修补后仍然导致债权人遭受损失,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进行损害赔偿。例如,债务人修补瑕疵导致迟延履行,进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那么债权人当然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部分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合同解除后如果通过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等方法无法使财产关系恢复原状,那么才可以通过损害赔偿来解决。此外,赔偿的范围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还包括管理、维护标的物所产生的费用以及因归还财产等产生的必要费用。原则上,合同解除时的损害赔偿不应包括可得利益(即期待利益)的损失,因为期待利益只有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既然当事人选择解除合同,就表明其无意继续履行合同,因此不考虑对期待利益的赔偿。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履行,在合同订立时或订立后、履行前,按照一定比例预先支付给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定金具有担保、证约和预付款三种作用。而违约损害赔偿则是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双方具有独立性。定金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其适用不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前提,适用的是“定金罚则”。损害赔偿以损害为前提,以赔偿实际损失为限度。定金责任的承担不能替代损害赔偿。也就是说,不能将定金责任作为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也不能将定金计入损害赔偿的计算中。当然,如果同时适用定金和损害赔偿,其总额超过标的物价值的总和,法院应酌情减少定金的数额。
合同原件、传真件和扫描件的法律证明力。合同原件是最具法律证明力的文本形式。传真件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可作为证据使用,但需要其他证据佐证其真实性。扫描件作为复印件存在,容易被篡改,需形成证据链条才能作为定案证据。为了提高传真件和扫描件的法律效力,双方
合同解除后违约金责任的适用问题。合同解除后,已履行部分的合同关系不受影响,违约金责任仍然适用。租赁合同的继续性特征导致解除前后的租赁合同在理解上可拆分为两个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解除后当事人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赔偿性违约金具有补偿损害的功能。对于迟
《合同法》中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采取补救措施和解除合同的关联。当一方违约时,受害方除了可以采取实际履行和补救措施外,还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可以并行,但赔偿的最高限额应以实际损失为准。支付违约金具有补偿和惩罚双重属性,可与损
中国集体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包括全面履行义务、劳动条件和报酬标准、集体合同的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等方面。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遵守合同规定,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集体合同的时间和空间效力规定了其适用的时间和地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