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规定,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这是法院自身的调取证据职能,与法院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的权力不同。在庭审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法院更多地处于中立、消极的地位,因此,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力应受到限制。司法解释第29条规定了法院可以调取证据的情形:
根据以上规定,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法院不能主动调取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3条的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这一规定的目的是防止被告行政机关在“先裁决、后取证”的情况下行使权力。然而,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并不意味着被告完全没有权利收集证据。在法院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仍然有权收集证据。
然而,问题在于法院何时同意或不同意被告收集证据。如果法院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就有可能导致法院对被告的纵容。司法解释第28条规定了被告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的情形: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对法院允许被告再行收集证据的限定。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规则。法院可依法调取证据,但需限制权力范围。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但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规定限制了法院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行政诉讼的公正和合法性。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