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军工企业生产的军用产品和建筑工程不动产部分不适用本办法。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对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公民、法人及社会组织对产品质量实施社会监督。
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检查制度,包括统一监督检查、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监督检查等方式。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对某类产品质量进行的全市范围内的检查。
根据本市产品质量状况的实际和需要,按照省市确定的产品检验目录和检验周期进行的检查。
对当地政府安排的或用户、消费者和有关组织举报、投诉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的检查。
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的产品质量执法人员,在进行产品质量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查阅、复制有关发票、帐册、凭证、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以照像、摄像、录音等手段取得所需的证明材料;
(二)进入产品存放地检查;
(三)对有严重质量问题或有明显质量缺陷,需进一步查证的产品实施封存、扣押;
(四)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者,有批评、教育、曝光、处罚等职权。
从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省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取得行政执法资格。
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的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出示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佩带执法标志,使用统一规定的执法文书、罚没收据,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执法。
市、县(市)区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对实施封存或扣押的产品,应在七日内作出结论。如因办案需要延长封存或扣押期限,应当在规定的封存或扣押时限期满前向本级政府申请批准,并通知当事人。
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技术机构,必须经国家或省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后方能从事检验工作。
国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被认可的认证机构负责具体实施认证工作,审核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规。地方政府监督部门则负责执法监督,确保认证工作的公正性和合规性。这一体制有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条例。包括目的与依据、适用范围、政府领导与协调、质量管理措施、社会监督和奖励、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等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鼓励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计划和周期。文章旨在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和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犯罪主体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客体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犯罪客观表现为徇私舞弊,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责任,情节严重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办法,包括设立相关管理办法的目的、必须贯彻的质量方针、行政管理部门职责、质量监督处的设置、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任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的任务等。强调应严格贯彻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阐述了各级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