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 > 非法金融传销隐身微信朋友圈,我们如何躲避风险

非法金融传销隐身微信朋友圈,我们如何躲避风险

时间:2025-07-24 浏览: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3494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微信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交软件,一些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大妈也可以通过微信与自己的亲人朋友进行交流。微信带来高效的沟通外还产生很多的法律问题,那么非法金融传销隐身微信朋友圈,我们如何躲避风险?下面由手心律师网为小编进行解答。

传统传销的变革

传统的传销形式通常通过销售商品或招募人员等方式进行。然而,现在许多传销组织者利用互联网和金融等概念,甚至绕过了传统传销的商品形式。这使得传销变得更加难以辨识,运作成本也更低,潜在受害人范围更广。

微信朋友圈成为传销人员的首选目标

许多传销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选择从亲戚、朋友或家人等熟人的微信朋友圈入手。因此,微信朋友圈自然而然地成为传销人员“杀熟”的首选目标。

金融骗局如何运作

金融骗局通常以承诺高额回报为吸引人头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免费注册后,投资者可以投入60元到6万元不等的金额,满15天后即可提现,每日收益率为1%,月收益率为30%,年收益率高达23倍,且无需支付手续费。此外,参与者还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人加入来获得推荐奖励(下线投资额的10%)和管理奖励(根据会员等级确定比例),发展人员的数量和返利没有上限。

金融互助吸引的人群

据记者在多个类似平台的微信群聊天中了解到,参与这类活动的人群主要包括对金融和互联网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大多是被亲戚朋友拉进微信群,投资金额一般较小,通常只是试试看的态度,投入金额一般在几百元到上万元之间。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年轻人,他们一开始可能不相信,但在身边的朋友的劝说下,最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投资风险

1. 该平台的创始人被俄罗斯当局指控犯有诈骗罪。2. 该平台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属于非法机构。3. 承诺的高利息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具有非法集资和传销特征。

预警提示

银监会点名“金融互助”暗含投资陷阱

2015年11月11日,银监会等部门发布了《以“金融互助”名义投资获取高额收益风险预警提示》,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打着“金融互助”名义、承诺高收益的行为。预警提示指出,这种运作模式违背了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持,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警惕金融类传销模式的风险

这类金融互助平台通常打着“境外名人”的旗号,声称建立了公平、公正、互惠、诚实的人助人金融平台,通过资助他人来获取更多人的帮助。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以不正常的高回报来吸引投资者加入,一旦新加入的投资者减少或停止,整个商业模式就会崩溃。此外,这种模式的监管缺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防范非法集资的建议

为了防范此类非法集资模式,业内人士提出以下建议:1. 看清当前的价值规律,不要被高利诱惑。当前,资金投资回报率并不高,像月息30%这种超高利率是违背社会价值规律的,难以实现的。2. 注意这些运作模式缺乏监管。以“金融互助”等名义进行的运作具有非法集资和传销特征,参与者的经济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被视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3. 警惕高额回报的金融类传销模式的风险。这种模式的领导人通过发展下线和销售业绩来获取报酬,具有明显的传销特征,属于庞氏骗局的范畴。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父母非法集资拿提成的法律问题

    父母参与非法集资拿提成的法律问题。如果父母明知提成来自非法集资,则需承担法律责任。非法集资的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数额大小,刑期和罚款不同。非法集资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等。父母参与非法集资

  •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

    非法集资的作案手段及防范方法。作案手段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合法外衣或名人效应、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和强制诱骗等手段。为防范非法集资,公众应认清其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正确识别非法集资活动,避免上当受骗。

  • 非法金融传销隐身微信朋友圈,我们如何躲避风险

    非法金融传销在微信朋友圈中的隐蔽风险。传销人员利用互联网和金融概念进行非法活动,通过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涉及人群广泛。金融传销模式违背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持,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损失。银监会等部门已发布预警提示,提醒投资者警惕此类风险

  • 微信朋友圈发虚假宣传违法吗

    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宣传可能涉嫌违法,可能构成虚假广告罪或者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如果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虚假宣传

  • 实施新交规是真的吗
  • 微信“点赞”存在的法律问题有哪些
  • 朋友圈转发不再任性工商总局表态转虚假广告将受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