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媒体之间相互转载未经授权的行为仍然普遍存在,然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违法的。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在网络上刊载的作品都享有著作权。因此,转载他人作品时,媒体应遵守以下防范措施:
1. 使用原创或经授权的作品:媒体应尽量使用已签订供稿、供图协议的作品,或者已经明示授权使用的作品,而不是转载来源不明的作品。另外,媒体可以考虑与其他媒体签订资源合作互用协议,互相使用对方的原创作品。
2. 注明联系方式以避免诉讼:如果确实需要转载未经授权的作品,但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媒体可以在文章后注明稿费领取的联系方式,以降低侵权的风险。
3. 避免侵权行为:在转载视频时,媒体应避免使用“嵌套”播出模式,即直接链接他人的视频节目。如果确实需要转载无法联系权利人的视频,可以委托相关机构收转稿费,以避免侵权。
4. 纸媒转载作品尽量不上网:纸媒转载他人作品时,应尽量避免在自己的网站上传稿,或者对转载的作品进行技术性处理,以降低侵权的可能性。
绝大多数媒体都会转载其他媒体的作品,但查清来源和核实文章真实性存在一定困难。为了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媒体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 核实稿件内容真实性:在转载他人的文字作品时,媒体应尽量核实稿件内容的真实性。有些稿件可能是假新闻,媒体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转载,可能会引发侵权纠纷。
2. 不随意修改转载稿件的内容信息:媒体在转载时应避免随意修改信息,尤其是标题。修改后的标题可能偏离原文的意思,导致侵权后果。
3. 接到侵权通知时采取必要措施:媒体在接到转载稿件存在侵权的通知时,应尽快核实稿件信息,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删除处理。对于网站上存在侵权行为的,网站应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或断开等措施,以避免连带责任。
总之,媒体在转载他人作品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尽量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和名誉权。
原告因被告公司在其网站上刊登涉及个人隐私的文章而引发的侵权纠纷。原告提交证据并请求法院依法裁判,主张被告停止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删除侵权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害和承担诉讼费。本案涉及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明星网络侵权案件中律师函的有效性。律师根据相关规定可以出具律师函来维护明星的合法权益。律师函具有警告侵权人和为明星提供法律支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维权方式。但律师函并非万能,明星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手段。
网络主播在直播中唱歌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网络主播的收费表演若未经许可,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然而,由于取证难度大、法院判赔标准低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不力等问题,权利人维权困难重重。即使存在版权红利,但直播中的侵权行为依然给作曲人和原唱者带来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