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人在保证合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债务到期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要求保证人予以偿还。
根据《担保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但是,不具有完全代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在以保证人身份订立保证合同后,又要求免除保证责任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作为公民的特殊形态,也可以充当保证人。
可以充当保证人的包括: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联营企业;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情况下,保证合同无效。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提供保证的情况下,保证合同也无效。
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充当保证人。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保证人的情况下,如无其他导致保证合同无效的情况,其所签定的保证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
国家机关在接受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提供的贷款的过程中,并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作为保证人。其他情况下不允许作为保证人。
根据保证合同的约定,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称为一般保证。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然而,保证人在以下情形下不得行使前款规定的权利:债务人住所变更,致使债权人要求其履行债务发生重大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中止执行程序;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前款规定的权利。
根据《中国担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尽管担保品种不断增加,但贷款信用担保仍然是主要担保品种。2013年末在保余额2.57万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2.22万亿元,占比86.4%。调研结果显示,这些融资性担保几乎都是短期流动性贷款担保。
尽管信用担保体系最初是为了提供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但财政资源有限以及行业起步阶段相应运作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各级政府开始引入民间资本,后期也有外资进入担保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性担保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2002年对担保机构的调查显示,政府出资占中国担保机构出资总额的70%,民间投资占30%。但到2004年底,民间出资的比例已经占到总数的50%。2012年,全国8590家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中,国有控股1907家,占比仅为22.2%。
各级政府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了大量支持。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安排专项资金,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风险补偿,支持担保机构稳健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经过不断延续和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从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资本投入、代偿损失补偿等多个方面为担保机构提供支撑的政策体系。
连带保证合同权利主张的方式,指出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权利。担保人履行担保责任有时间限制,债权人需在合同约定的担保期间或法定的六个月内要求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否则将失去法律保护。同时,根据不同担保合同条款,担保责任的期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
抵押财产合法性的重要性,强调在抵押过程中需要注意抵押物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变现能力等问题。同时,对保证人的资格进行考察,办理法律规定的手续和其他预防手段也是必要的。在签订合同前,应核实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确保抵押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保证责任的免除情形。首先阐述了保证合同未成立的情况,包括主合同尚未成立和保证合同不具备依法成立的形式要件。其次,介绍了保证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情况,包括国家机关所提供的保证等明确禁止的情形。在这些情况下,保证人无需承担保证责任。
诉讼过程中申请人自愿解除保全措施或申请撤诉的情况,以及被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和其他应解除保全措施的情形。当申请人提出解除保全措施或撤诉并得到法院许可时,保全措施目的已不存在,法院应及时解除诉前保全。同时,法院应严格审查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担保可以是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