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是指通过捏造事实并散布给特定人的行为,只有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该罪。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侮辱诽谤的行为具体规定如下: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下情形应当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下情形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但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可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综上所述,利用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在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时已触犯刑法,达到立案标准。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文中指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需负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转发谣言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应扩大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范畴,并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
网络名誉权的定义及网络名誉侵权责任认定。网络名誉权包括名誉保有权、名誉维护权和名誉利益支配权。对于网络名誉侵权责任,初始作者与传播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归责原则存在疏忽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和不承担责任或有条件免责原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