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招投标活动中存在市场主体不规范、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等问题。此外,个别招标代理与招标人、投标人串标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少数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建设招投标、经不起利益的诱惑、放松了世界观改造,以及招投标制度不够完善、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不严、法律意识淡薄等。更重要的是,体制的缺陷、制度的漏洞以及诚信的缺乏也是问题的根源。
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综合的监督管理体系。其次,执法不严,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例如,负责投资的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问题、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整个建筑市场的管理问题、招投标管理部门对中标后的跟踪管理问题以及项目单位(招标人)对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此外,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也存在。
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针对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的围标、串标、转包、分包、施工队没有实力等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只对工程建筑企业有资质要求,而对施工队并无具体规定。因此,在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时,现行法律法规无法提供具体的规定。其次,有形建筑市场管理法规及配套制度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和个体建筑商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此外,围标串标行为难以取证,在经济上也没有一定的约束力。例如,投标保证金的标准过低,导致一些投标人向多个施工企业挂靠、借用资质投标的现象频繁出现。此外,企业法人可以授权委托他人办理投标事宜,即使法人不到场也能顺利完成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开标、签订合同等环节。如果中标,可以按约定收取管理费;如果未中标,也能收取借用资质投标费用。
信用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招投市场的信用意识淡薄,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导致出卖企业资质、采取挂靠和借用施工资质投标等行为时有发生。其次,受利益驱动,一些企业为了中标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向多家施工企业借用或挂靠资质投标,相互串通,排除竞争对手。此外,一些企业中标后违法转包、分包,严重扰乱了招投标市场。
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不规范、虚假招标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的缺陷、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信用意识的淡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执法不严等问题;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对施工队无具体规定、建筑市场管理法规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
《招标投标法》关于招标公告的规定,包括公告的发布方式、内容和责任主体。同时,文章还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利用权力要求投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前进行审查,增加不必要的环节,并借此获取利益。文章强调招标投标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不
在对串通投标行为进行认定处理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组成不少于三人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认定处理结果在云南省建设工程信息网上进行公告。涉及国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参与串通投标行为的,行政监察机关应派人参加调查核实工作,并依法予以
为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统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计价办法,建设部制定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自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贯彻实施《计价规范》对招投标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