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审判程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和谨慎态度,以及慎杀和少杀的方针政策。该程序对于保证办案质量、正确适用死刑、坚持少杀、防止错杀、保障公民的权益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死刑复核程序有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只有经过多次检验,才能使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诉讼认识也是如此,只有经过多次的侦查、起诉、审判、一审、二审以及审判监督程序等反复,才能使司法人员的认识逐渐接近案件的客观事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冤假错案。由于死刑案件通常更加复杂,更需要经过多次检验。考虑到死刑无法补救的特殊性,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置在一审和二审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检验和保障机制。
死刑复核程序有助于控制死刑的适用,实现少杀和慎杀的刑事政策。严肃谨慎、少杀慎杀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而在刑事诉讼法中特别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贯彻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通过死刑复核,对于那些不当适用死刑的判决和裁定,可以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并根据法定程序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纯属无罪或因证据不足应判无罪的人,可以纠正冤案,立即释放,恢复其自由。对于那些有罪但不应判处死刑的罪犯,可以根据情况依法改判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等刑罚。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防止无辜者的冤死和死刑滥用,避免给国家和公民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能够产生良好的政治效果。
死刑复核程序是严格死刑规格和统一执法尺度的关键程序。由于死刑(死缓)判决的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行使,这有利于从诉讼程序上保证死刑执法尺度的统一,防止地区之间的宽严不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阶段辩护人的委托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听取其意见。辩护律师可以积极参与复核程序,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辩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意见,确保复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