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可以继续履行。以下是非金钱债务的情形之一,不能采取继续履行的方式:
例如已属破产财产的债权,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特定的标的物已经毁损、灭失等。这些情况表明已不能继续履行。
例如基于人身信赖关系产生的合同和提供服务的合同,包括委托、合伙、雇佣等基于信任关系的合同,以及表演等依赖于当事人的特殊技能的合同。
即在经济上不合理,履行将导致与所获利益不平衡,或需耗费大量时间。例如船已沉没,如果打涝则拆船合同的履行费用过高,得不偿失。
如果没有违约行为发生,那么此时仅为债务履行问题,债权人有履行请求权,债务人有履行债务的义务,尚属第一次义务阶段,谈不上作为第二次义务的强制履行问题。常见的违约形态包括延迟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拒绝履行。如果将债权人迟延作为一种债务不履行看待,则还包括债权人迟延;而履行不能场合,则不会发生强制履行责任。
如果守约方不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而是将合同解除,便不可能成立强制履行责任。另外,强制履行责任要求守约方选择,取决于其意思,而法院不能以职权代当事人作出此种选择。
如果合同已经不能履行,则无论是事实上的不能,还是法律上的不能,都不应再有强制履行责任的发生。否则,无异于强债务人所难,于理于法,均有不合。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的法律义务和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企业裁员需遵循《劳动法》规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形。制定裁员方案需提前向职工说明并征求意见。裁员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和医疗补助费有一定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问题。合同应约定明确的履行期限,若未约定,双方可协商补充。对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包括质量要求、价款、履行地点等,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双方可随时履行,但需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
扭送的四种情形以及扭送制度的法律意义。扭送是中国法律赋予公民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司法机关同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权利。扭送能够阻止犯罪、保障公民人权、弘扬社会正义,是公民见义勇为行为的一种体现。公民抓住人犯后应立即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司法机关应接受并讯问扭送的人
先合同义务与后合同义务的区别。先合同义务是在合同成立之前的法律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包括互相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承担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以维护支付效果或处理合同终止后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