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责原则是判断行政主体是否构成侵权责任的“最后界点”。然而,仅凭归责原则无法全面、合理地确定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责任。因此,需要更具体、明确的责任构成要件来辅助判断。
行政主体指执行行政职务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如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行政机关(如地方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工作人员包括行政机关内的员工以及受行政机关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职务违法行为指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是行政赔偿责任的根本要件。对于“违法”和“执行职务”的定义,国家赔偿法没有具体规定,学术界也存在不同意见。然而,从行政赔偿法的立法精神来看,“违法”应包括违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我国承认与参加的国际公约等。而“执行职务”的范围应包括职务行为本身(如工商管理部门违法吊销许可证和执照)以及与职务有关连而不可分的行为(如警察刑讯逼供时的讯问行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途中违反交通规则将他人撞伤)。
行政赔偿责任的目的是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因此,损害的发生是行政赔偿责任产生的前提。损害可以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损害仅指物质损害和直接损害,不包括精神损害和间接损害。
因果关系是连接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的纽带,是责任主体承担赔偿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缺乏因果关系,行为人就没有义务对损害后果负责。因果关系的严格程度直接影响受害人合法权益救济的范围。关于因果关系的要求,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但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采用直接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逻辑上的直接关系。行为并不要求是结果的必然原因,但应是导致结果发生的一个较近的原因。至于关联性的紧密程度,则需要根据案情具体情况来决定。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行政补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给无义务的特定公民或组织造成损害的事实以及损害与合法行政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当这些要件同时满足时,才构成行政补偿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违反行政职责的行为、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与提起、行政赔偿请求的同时提起行政诉讼、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赔偿诉讼以及不予受理的行政赔偿诉讼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