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6月3日起施行),非法采矿罪的违法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1. 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2. 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
3. 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于非法采矿行为,如果造成矿产资源破坏,将被定罪处罚。具体情形如下:
1. 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的违法行为包括无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采矿许可证被注销、吊销后继续开采矿产资源、超越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区范围开采矿产资源、未按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种开采矿产资源等情形;
2. 非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
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破坏性采矿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并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
对于破坏性采矿行为,如果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在30万元以上,将被定罪处罚。
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或严重破坏的数额,需要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出具鉴定结论,并经查证属实后予以认定。
如果多次非法采矿或者破坏性采矿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诉,或者一年内多次非法采矿或破坏性采矿未经处理的,将累计计算造成的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
对于单位犯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将按照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执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5万元至10万元、30万元至50万元的范围内确定执行司法解释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寻衅滋事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包括殴打他人、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损毁占用财物以及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行为。对于情节严重与否的判断,应考虑行为的方式手段、直接危害结果、间接不良后果、行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等因素。
普通公民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规定。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行为,以及非法拘禁持续时间、次数、伴随行为等方面的立案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拘禁罪的刑责任规定,包括从重处罚的情形和定罪处罚的规定,并指出了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需
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包括捏造事实与非捏造事实、暴力侮辱与非暴力侮辱以及当众散布与非当众散布等方面的不同。诽谤罪涉及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行为主体为自然人,需满足故意、捏造事实、散布方式、情节严重等要件。侮辱罪则涉及使用暴力
侵犯财产罪中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以及侵占罪的量刑标准。根据不同的数额和情节,各类侵犯财产罪的量刑标准有所不同。文章详细列出了各类罪行的数额划分标准和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