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刑事诉讼发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体内容是什么相关法律知识科普】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关于刑事案件的审理主要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以及书证、物证等证据,由于证据更具有客观性,所以为审判主要依据。但是,证据也分为了合法证据以及非法证据,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适用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手心律师网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详细介绍,欢迎阅读了解。
一、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
根据2018年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成为该法修订的关键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以及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收集的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应予以排除。对于收集的物证和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应予以补正或合理解释;无法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的,应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发现应当排除的证据,应根据法律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非法证据的范围包括:1、执法机关违反法定程序制作的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2、在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时制作或提查收集证据材料;3、律师或当事人采取非法手段制作或调查收集的证据材料;4、执法机关以非法的证据材料为线索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适用范围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办理刑事案件时,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而制定。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以及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属于非法言词证据。经依法确认为非法言词证据的,应予以排除,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在审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对于非法言词证据应依法予以排除,不能作为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的依据。
三、被告人提出审判前供述非法取得的程序
在起诉书副本送达后,开庭审判前,被告人如提出其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应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如果被告人无法书写,可以口头告知,由法院工作人员或其辩护人作出笔录,并由被告人签名或捺指印。法院应将被告人的书面意见或告知笔录的复印件在开庭前交给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审理前或庭审中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非法取得的,法庭应在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先行进行调查。在法庭辩论结束前,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非法取得的,法庭也应进行调查。
四、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合法性调查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审判前供述非法取得的,法庭应要求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证据。经审查,法庭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公诉人应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其他证据,并提请法庭通知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其他证人出庭作证。如果仍无法排除刑讯逼供的嫌疑,公诉人应提请法庭通知讯问人员出庭作证,以证明该供述的合法性。如果公诉人当庭无法举证,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5条的规定,建议法庭延期审理。经法庭通知,讯问人员或其他人员应出庭作证。公诉人提交的未经有关讯问人员签名或盖章的加盖公章的说明材料,不能作为证明取证合法性的证据。控辩双方可以对被告人审判前供述的合法性问题进行质证和辩论。
五、对证据的调查核实
如果法庭对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有疑问,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通知检察人员和辩护人到场。在庭审中,如果公诉人提出需要补充侦查以提供新证据的建议延期审理时,法庭应同意。如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通知讯问人员、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其他证人到庭,并且法庭认为有必要,可以宣布延期审理。对于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物证和书证,应予以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和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综上所述,刑事诉讼法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适用于审理过程中出现的非法证据,如通过刑讯逼供获得的口供或以不法手段取得的物证等,这些证据对审判结果有重大影响。对于出现非法证据的案件,可以采取延期审理或给出合理解释的方式处理。如果您对此问题还有疑问,我们有专业刑事辩护律师为您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