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

时间:2025-06-30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7678

李某的背景和就业情况

李某于2010年毕业于上海某高校英语专业,取得了英语专业八级和高级口译证书,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英语培训工作中担任职务。2010年12月15日,李某在某高校招聘会上顺利通过某翻译公司的初试,并在随后的笔试中表现出色,被该公司聘为翻译人员。双方于2010年12月20日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了四个月的试用期,月薪为6000元,并承诺为李某提供专业培训。

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由于李某缺乏工作经验,也没有公司所从事业务的相关背景知识,几次翻译工作出现了错误和遗漏。因此,公司于2011年3月1日以“在试用期内,李某翻译内容错误百出,经部门考核,李某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了双方的劳动合同。

李某的诉求和仲裁结果

李某对解除劳动合同感到气愤,因此提起劳动仲裁,要求恢复双方的劳动关系,并要求公司按照6000元/月的标准支付自2010年3月2日起至劳动关系恢复期间的工资。上海市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最终支持了李某的所有请求事项。

律师点评

试用期内违法解除的风险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试用期内违法解除的案例。许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发现员工不符合期望后,通常会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然而,如果不谨慎处理,用人单位可能会陷入用人既不是也不否的困境。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呢?

录用条件的重要性

用人单位首先需要明确录用条件,没有明确的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就无法找到依据。录用条件指的是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所要求具备的条件,包括文化程度、技术技能、思想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每个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发展需要设定不同的录用条件。只有明确约定了这些录用条件,并根据员工在试用期的表现进行比较、考核、评议,最终确定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如果没有明确的录用条件和相应的考核,就无法证明员工不符合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就属于违法行为。

重新制订录用条件

录用条件并不等同于招聘条件,应当重新制订录用条件。招聘条件只是一种邀请,其中的内容可以作为录用条件的一部分,但应当重新制定和补充。录用条件是正式录用后,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依据。同时,招聘条件也不容易保留和固定,作为证据使用将受到限制。

明确并约定录用条件

录用条件可以单独制订并作为劳动合同附件,也可以在员工手册中约定。用人单位制订的录用条件必须让员工知晓,否则就失去了公允性,无法用来对员工进行考核。制订好的录用条件可以作为劳动合同附件或员工手册的一部分,让员工签字确认,以确保具有合同性和可操作性。

限制试用期内解除权利

试用期内只有满足法定条件,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没有提前通知就可以任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试用期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让双方通过试用期了解是否适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试用期内,除非劳动者符合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即使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也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必要的考核记录和评估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必须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记录,并在试用期满前做出考评意见。只有考评结果证明员工的行为确实与当初制订的录用条件不相符,才可以考虑解除劳动合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考核和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在试用期内完成,一旦超过试用期,就不能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项来解除劳动合同。

违法解除的后果和劳动者的选择权

试用期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支付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可以选择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继续履行;如果劳动者选择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无法继续履行,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因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选择权在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往往会选择要求恢复劳动关系,这将使用人单位陷入两难的境地。

本案的具体情况和教训

在本案中,翻译公司没有明确的录用条件,仅仅通过主管部门的书面考核就认为李某不符合录用条件,显然缺乏说服力。因此,仲裁委员会和法院都认定解除劳动合同是违法的,并最终支持了李某的请求。通过这个案例,提醒用人单位规范管理,即使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也应谨慎行事,否则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借款用途的重要性及法律规定

    借款用途的重要性和法律规定。借款用途是借款合同的重要内容,与借款人能否按时偿还借款有直接关系。根据《合同法》规定,借款合同应包括借款用途等条款。一案例涉及借款用途未明确导致的纠纷,最终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问题。为确保借款用途的合法性和约束力,借款人和贷

  • 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

    我国劳动法中关于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的考察期,不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合同应与劳动合同一起签订,用人单位不得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解除权。试用期

  • 案例一:试用期间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享受工伤赔偿

    试用期间与实习期间工伤待遇的差异。在试用期,劳动者因工受伤可享受工伤赔偿待遇,而实习期则由民法和合同法规范,只能通过民事途径争取赔偿。案例一中的洪某在试用期受伤获得工伤赔偿,而案例二中的张某因实习期间受伤无法享受工伤待遇,但可通过民事纠纷争取赔偿。

  • 入职只签试用期合同的行为效力

    入职时只签试用期合同的行为效力问题。明确提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内。试用期合同是劳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应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保护双方的权益。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

  • 甲方与乙方的成人教育脱产学习协议
  • 案例介绍
  • 案例分析:杜某诉江某借款纠纷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