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存公证制度,债务人可以将合同标的物交给提存机关,以消灭债务。但在受理提存公证时,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首先,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延迟受领债务标的物。
其次,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且无法到达该地点受领债务标的物。
此外,债权人的身份信息不清、地址不详,或者债权人失踪、死亡(消灭)而其继承人不明,或者债权人无行为能力而其法定代理人不明。
最后,还有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可以作为提存公证的受理条件。
以上是提存公证的具体受理条件。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无正当理由”、“不在债务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领的”以及“地址不详”等条件,尚无统一的认识。由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过于严格的设定可能会忽略许多应当保护的利益,反而不妥。实际上,有些债权人恶意逃避受领债务标的物的义务,而债务人却难以取得对方违约的证据,从而使自身处于诉讼中较为被动的地位。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主义思路。例如,《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如果受送达人拒收诉讼文书,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并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将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另外,第一百二十九条对于拒不到庭者的处理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基于类似的思路,我们可以在受理清偿性提存公证时,建议债务人首先履行送达程序。即向债权人、或其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债权人提供的地址送达《催告函》。告知债权人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受领债务标的物,或者向公证处说明拒绝受领债务标的物的正当理由。否则,债务人将依法办理提存公证,以消灭债务。
具体而言,以下三种情况可以采取该措施:
如果在合理期限内,债权人继续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务标的物或者延迟受领债务标的物,公证处可以依法受理提存公证。
如果债权人不在债务履行地,且无法到达该地点受领债务标的物,公证处可以依法受理提存公证。
如果债权人的地址不详,且在合理期限内债权人继续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债务标的物或者延迟受领债务标的物,或者债权人因自己提供的地址不详导致被送达函件被邮局退回,公证处可以依法受理提存公证。
对于以下两种情况,公证处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保证书或承诺书:
如果债权人身份不明确,公证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保证书或承诺书,确保债务人支付提存标的时的风险和后果由债务人自行承担。
如果债权人失踪、死亡(消灭)而其继承人不明,或者债权人无行为能力而其法定代理人不明,公证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保证书或承诺书,确保债务人支付提存标的时的风险和后果由债务人自行承担。
提存公证的受理条件,包括债权人拒绝或延迟受领债务标的物、债权人无法到达债务履行地、债权人信息不明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建议借鉴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主义思路,债务人在受理清偿性提存公证前应先履行送达程序。在债权人拒绝受领或延迟受领、不在
此外,债务人应提交有关债务证据,以证明提存申请载明的提存物确系其所负债务的标的物,并还应提交有关债权人迟延或者无法向债权人清偿的相关证据。对债务人的提存请求经审查符合提存条件的,债务人应向提存机关或指定的保管人提交提存标的物,提存机关应予接受并进行妥
债权人在规定期间内,具有领取提-存物的请求权。债务人向公证处提-存合同的标的物后,债权人即有向公证处请求提-存物的权利。提-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债务纠纷的及时解决,更好地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利益冲突,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提-存实施后,在债务
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提存是清偿债务的一种特殊方式,提存公证是指公证处根据债务人的申请,对债务人交付的债之标的物依法进行提存,并转交债权人的活动。公证机关通过把债之标的物提存到公证机关,待债务人履行完某项义务,再交付债权人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