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可得利益是一种财产性利益,与财物有所不同。因此,将可得利益也作为合同诈骗罪的对象是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也违反了立法本意。因此,可得利益不能成为诈骗罪的对象。
1. 可得利益必须是纯利润,包括通过合同获得的财产、利用该财产从事生产后预期的纯利润,以及通过劳务或服务合同获得并使用该劳务或服务后获得的纯利润等。但不包括为取得这些利润所支付的费用及税收等。因此,可得利益主要包括生产利润、经营利润、转售利润等。
2. 可得利益损失是指一方未全面履行合同等违约行为导致守约方所丧失的财产性损失。这些损失在合同履行前并不为当事人所拥有,而是当事人期望在合同全面履行后能够实现和取得的财产权利。通常情况下,只要构成违约行为,即可能导致对方可得利益的损失。
可得利益损失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无权处分订立的抵押合同的处理方式。对于不同的合同效力情形,需要区别对待。无效合同是权利人不认可的;待定合同效力需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取得处分权后合同有效;善意第三人符合法定条件可取得合同效力。文章还探讨了“无处分权”的复杂情况,包括多种类型的情况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可得利益是否构成诈骗罪的对象。法律规定诈骗罪的侵犯对象仅为财物,可得利益不能成为诈骗罪的对象。可得利益是纯利润,包括通过合同获得的财产和预期利润。违约行为可能导致可得利益损失,可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
购房合同丢失的解决方法。针对不同情况,如合同未做预售登记、已做预售登记但未办理银行按揭、已做预售登记并办理银行按揭,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需要支付的费用。同时提醒购房者在交接合同时要求对方提供书面凭证,以避免合同丢失后的责任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