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又称为实际投资人,是指根据书面或口头协议委托他人代持股权的个体。与隐名股东相对应的是显名股东。
隐名投资是一种投资方式,指投资人实际认购了出资,但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股票(仅指记名股票)、出资证明书和工商登记等却显示他人为股东。在这种投资方式中,实际出资并享有投资收益的人被称为“隐名投资人”、“实际投资人”或者“隐名股东”,而被公司对外公示的投资者则可称为“显名股东”。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在股东资格的认定和行使权利的便利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隐名股东应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被认定为股东资格:
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以及部分高级法院对确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持有条件认可态度,但具体条件有所不同。
根据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确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应满足以下条件:
如果挂名股东故意侵犯隐名股东的利益,隐名股东首先需要确立其实际股东的地位。为了避免这种法律风险,隐名股东应在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措施。如果没有特别的书面约定,只能通过诉讼解决。在诉讼前,需要确定以下几点:
只有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确认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对公司享有股权: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通过司法救济维护隐名股东的合法权益。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在本网进行律师咨询。
隐名股东协议的各种无效情形。协议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间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对外公示方面,隐名股东要变更股东身份并对外公示,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合同效力方面,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间的
隐名股东的权利保护及其限制。隐名股东的权利保护包括投资收益认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和追偿权。其权利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成为显名股东的条件、对外不得具有股东身份和对显名股东的赔偿义务。为防范和保护隐名股东的利益,可以采取签订代持股协议、选择信任的人担任法人
隐名股东的定义、投资方式和与显名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差异。隐名股东是实际认购出资但不在公司相关文件显示的投资者。确认其股东资格需满足条件:半数以上其他股东明知实际出资、公司已认可其行使权利且不违反法律。挂名股东侵犯隐名股东利益时,后者需确立实际股东地位并
隐名股东的退出方式及其定义、特征,以及与显名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差异。隐名股东可通过老股转让或并购方式退出投资。隐名股东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隐名股东需合理运用法律规定解决投资问题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