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中彩礼与赠与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2024-11-16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原告与被告离婚案件分析
案件背景
2008年10月,原告苏某与被告刘某经人介绍相识,并于同年11月7日登记结婚。婚后仅共同生活了三天后,原告就前往广东上班,分居至今。在分居期间,原告与被告因原告前女友王某多次发生争吵,导致双方矛盾加剧。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与被告离婚并要求被告还返20000元钱及价值8000元金器的彩礼。
证据分析
在庭审过程中,原被告提交了相关证据。法庭综合考虑双方提供的证据后认为,原、被告之间的感情基础较差,婚后共处时间较少,矛盾不断,已无感情可言,应准予离婚。此外,原告给予被告及其家属的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的金器不属于彩礼。
法官释明
根据法官的释明,尽管原告确实给予了被告家属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的金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财物是彩礼。首先,根据时间顺序来看,价值8000元的金器是在原、被告登记结婚后的当天下午购买的,而20000元钱是在结婚的次日男方给予女方家属及亲属。彩礼的特点是在结婚前男方为了缔结婚姻而给予女方的财物。由于原、被告已经登记结婚,男方给付女方及其亲友的财物显然不是为了缔结婚姻,因此不能视为彩礼。其次,原告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这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金器为彩礼,因此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同时,原告伯父和证人杨某都认为这些财物是人情钱和礼金,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可以认定这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的金器是男方在原、被告结婚后所进行的财物赠与。其中20000元钱是交付给被告的亲属,而非原、被告中的一方或双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应视为男方对女方家属和亲属的赠与。而价值8000元的金器作为女性饰品,只有被告使用的可能,男方实际上是将这些金器赠与被告,应视为对被告的个人赠与。
民俗习惯简介
彩礼的由来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常伴随着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为"彩礼"。彩礼源于西周时期确立的婚姻"六礼"制度中的"纳征"环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彩礼。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已明确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送彩礼的习俗。
法律观点
根据法官的释明,彩礼并非是婚后男方给予女方的财物,而是结婚前男方为了缔结婚姻而给予女方的财物。在本案中,原、被告已经登记结婚,男方给予被告及其家属的财物并非为了缔结婚姻,因此不能视为彩礼。根据证据和法官的解释,法院作出判决准许原、被告离婚,并驳回原告要求被告还返20000元钱及价值8000元金器的请求。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结婚后才发现对方有外债是否构成骗婚行为
结婚后才发现对方有外债是否构成骗婚行为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婚前债务应由个人承担,因此发现对方有外债并不直接构成骗婚行为。夫妻可以约定婚前财产及婚姻期间的财产归属,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如遇骗婚情况,需收集证据并向公安局报案,具体处理方式依据当地
-
夫妻离婚礼金的解决方式
夫妻离婚时礼金的解决方式。根据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应返还彩礼。支付彩礼的一方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如果对方拒绝,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彩礼持有不支持的态度。
-
符合返还拒绝返还彩礼的处理方式
符合彩礼返还条件但女方拒绝返还的处理方式。根据法律规定,男方可通过法院起诉要求返还彩礼。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如女方不执行,男方可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彩礼返还范围需明确,共同花费和赠与性质的财物不属于返还范畴。
-
继承权公证是否需要彩礼
继承权公证无需彩礼,只需支付公证费用的问题。继承权主体包括法定继承人、遗嘱指定的继承人以及遗赠扶养协议指定的继承人三类。同时,文章还阐述了继承权的放弃与丧失的区别。
-
因为退彩礼男方起诉我,我该怎么办
-
彩礼与赠与的区别在哪
-
彩礼返还官司中需要什么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