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中彩礼与赠与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2024-11-16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原告与被告离婚案件分析
案件背景
2008年10月,原告苏某与被告刘某经人介绍相识,并于同年11月7日登记结婚。婚后仅共同生活了三天后,原告就前往广东上班,分居至今。在分居期间,原告与被告因原告前女友王某多次发生争吵,导致双方矛盾加剧。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与被告离婚并要求被告还返20000元钱及价值8000元金器的彩礼。
证据分析
在庭审过程中,原被告提交了相关证据。法庭综合考虑双方提供的证据后认为,原、被告之间的感情基础较差,婚后共处时间较少,矛盾不断,已无感情可言,应准予离婚。此外,原告给予被告及其家属的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的金器不属于彩礼。
法官释明
根据法官的释明,尽管原告确实给予了被告家属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的金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财物是彩礼。首先,根据时间顺序来看,价值8000元的金器是在原、被告登记结婚后的当天下午购买的,而20000元钱是在结婚的次日男方给予女方家属及亲属。彩礼的特点是在结婚前男方为了缔结婚姻而给予女方的财物。由于原、被告已经登记结婚,男方给付女方及其亲友的财物显然不是为了缔结婚姻,因此不能视为彩礼。其次,原告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这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金器为彩礼,因此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同时,原告伯父和证人杨某都认为这些财物是人情钱和礼金,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可以认定这20000元钱和价值8000元的金器是男方在原、被告结婚后所进行的财物赠与。其中20000元钱是交付给被告的亲属,而非原、被告中的一方或双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应视为男方对女方家属和亲属的赠与。而价值8000元的金器作为女性饰品,只有被告使用的可能,男方实际上是将这些金器赠与被告,应视为对被告的个人赠与。
民俗习惯简介
彩礼的由来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常伴随着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为"彩礼"。彩礼源于西周时期确立的婚姻"六礼"制度中的"纳征"环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彩礼。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已明确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送彩礼的习俗。
法律观点
根据法官的释明,彩礼并非是婚后男方给予女方的财物,而是结婚前男方为了缔结婚姻而给予女方的财物。在本案中,原、被告已经登记结婚,男方给予被告及其家属的财物并非为了缔结婚姻,因此不能视为彩礼。根据证据和法官的解释,法院作出判决准许原、被告离婚,并驳回原告要求被告还返20000元钱及价值8000元金器的请求。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文章指出彩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还,并列举了彩礼的目的性、给付的钱财属于彩礼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返还条件。文章还区分了婚前附条件的赠与和婚前不附条件的赠与,并强调了彩礼纠纷处理需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
-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的彩礼返还条件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包括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解决彩礼纠纷时,应注意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离婚为前提考虑返还请求、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区分彩礼
-
中国婚姻法新规定
离婚时,这四类财产不再平分。如果上述符合任一条,离婚法律支持返还彩礼。政策播报:根据婚姻法17、18条规定,婚前取得财产为个人财产,婚后取得为夫妻共同财产,区别在于:夫妻共同财产要是万一离婚的话是要分对方一半的,即使当初对方没在房子上花一分钱。如果小明是
-
离婚案件中彩礼与赠与的区别是什么
原、被告婚后没有生育小孩,没有添置共同财物,也没有共同债权债务。婚后双方只共同生活了三天原告便到广东上班,至此原、被告开始分居。因协调离婚未果,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与被告离婚并由被告还返20000元钱及价值8000元金器的彩礼。被告则提出不同意离婚,另
-
结婚彩礼和聘礼的区别是什么
-
婚姻无效怎么请求返还彩礼
-
彩礼和赠与是一回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