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是指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时,被害人提出的一种要求赔偿的制度。然而,要提出行政赔偿,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侵权行为必须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如果受害的公民死亡,那么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也有权要求赔偿。同样,如果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了,那么其权利承受人也有权要求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的情况下,该行政机关将承担赔偿的义务。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行政职权,并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那么这些共同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将共同承担赔偿的义务。
此外,法律或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权力时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那么被授权的组织将承担赔偿的义务。同样地,如果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那么委托的行政机关将承担赔偿的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那么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赔偿义务机关;如果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那么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将成为赔偿义务机关。
随着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程序法律已经不再局限于司法范畴,而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现代的程序法律制度分为立法程序法律制度、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法律制度三个部分。其中,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要求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得到国家赔偿,而行政诉讼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撤销。两者的区别还包括法律依据、审查对象、监督对象等方面的不同。行政赔偿诉讼可进行调解,强调赔偿请求人和义务机关提供证据;行政诉讼不适用调
行政赔偿的前提条件、受害者的权利以及行政机关的赔偿义务等,明确了行政赔偿的制度和相关规定。同时,介绍了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特点,包括调整对象、法律化程度以及法定行政程序与非法定行政程序的区分。明确了法定行政程序上升为法律的意义。
法定代理人在行政诉讼中的角色及其相关问题。法定代理人通常适用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和第三人,但不适用于被告行政机关。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规定的监护关系,与当事人意愿无关。法定代理人在诉讼中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活
行政复议后的行政赔偿程序,包括赔偿义务机关的职责、赔偿请求人的权利、申请赔偿的要求、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期限和责任追究。赔偿请求人可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也可以同时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法给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