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2. 提供有效的诊断证明和完整的病历材料,包括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复印或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
3. 提供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等有效身份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
4. 提供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2. 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4. 患有职业病;
5. 在因工外出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职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视同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3.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并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在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职工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根据相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 根据受伤程度分类,可分为轻伤和重伤,进一步细分为轻伤、中度伤、无生命危险的重伤、有生命危险的重伤、危重、存活和不明;
2. 根据致伤因素分类,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如切割伤、刺伤、挫伤、挤压伤、高处坠落引起的骨折)、物理性损伤(如烫伤、烧伤、冻伤、电损伤、电离辐射损伤)和化学性损伤(如强酸、强碱、磷和氢氟酸等造成的灼伤);
3. 根据受伤部位分类,可分为颅脑伤、面部伤、胸部伤、腹部伤和肢体伤;
4. 根据皮肤或粘膜表面有无伤口,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5. 根据受伤组织和器官多寡,可分为单个伤和多发伤。
工伤死亡认定的法律程序。首先介绍申请工伤死亡认定时的受理条件和材料要求,然后详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审查流程和决定。接着提及对于认定结果有异议时的复议和诉讼途径。最后阐述了工伤致死的赔偿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内容和
不同领域人体损伤鉴定的标准及其适用范围。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文章详细说明了各类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涉及法律、工伤、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同时,文章还涉及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和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等。
员工在上班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并承担次要责任时,能否认定为工伤的问题。依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员工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工伤。具体责任认定和流程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工伤鉴定的法律原则与程序,包括医务劳动鉴定原则如工伤职工权利维护等、鉴定程序如劳动鉴定申请及所需资料、工伤争议处理等。鉴定过程需遵循客观公正原则,确保职工权益不受损害,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