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法则 > 发微信辱骂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发微信辱骂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时间:2025-06-20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93368

一、侮辱和诽谤行为的定义

侮辱是指通过言语或行为公开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可以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进行,其形式包括传播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以诋毁他人名誉,让其蒙受耻辱。例如,称某人为“小偷”或“傻子”等。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其内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如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只有当侮辱、诽谤或披露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时,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二、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需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如果行为人没有实际恶意,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实际恶意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名誉,但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严重情节下,故意行为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名誉,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原因导致损害后果发生。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降低了他人的社会评价,即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三、被侵害的对象

被侵害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即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就不存在受害人。然而,如果某些文学作品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即使使用代号或假名,读者也能够明确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因此,只要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具体指名,同样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四、损害后果

侵权行为必须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其感受到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遭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创伤。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而不仅仅是受害人主观上的感受。名誉仅指公众对个人的社会评价,而不是个人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自我评价。因此,只有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实际降低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诈骗数额未达立案标准的累计计算问题

    关于我国诈骗罪中,如果一次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但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时,可将诈骗数额进行累计计算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意见,当累计数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时,应依法定罪处罚。此外,文章还详细列举了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诈骗数额接近标准时的认定方法。

  • 400元是否构成诈骗罪?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 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严重后果如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将受到刑法处罚。具体刑罚根据肇事后的行为如逃逸、事故责任等有所不同。此外,解释还规定了特定情况下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情形,

  • 诈骗款的追缴问题

    诈骗款的追缴问题。首先提及追缴赃款的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追缴赃款赃物及其收益,以保护被害人权益。其次,被害人的损失认定及发还赔偿也涉及相关法律条文。最后,对于财产的保全措施进行了解释,强调查封、扣押效力及被执行人违规处置财产的后果。摘要介绍了文

  • 猥亵罪的刑罚与构成要件
  • 销售高仿产品是否违法
  • 偷越国(边)境罪的处罚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