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法》,内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对外转让必须征得半数股东的同意。然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则规定,股东一方转让出资必须经过全体股东的同意。这一规定不仅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中中方投资者的股权转让,也适用于外国投资者对其股权的转让。这种严格的做法旨在维持外商投资企业的人合因素和促使其能够长期稳定经营。
合资法和合作法虽未规定,但根据《公司法》第18条的规定,对于不同意股权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股权,否则视为同意。
外资股权转让必须经过企业原审批机关的核准,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这是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监管的主要渠道。核准的意义不仅停留在程序上,还要审查外商股权转让的合法性。股权转让的生效需要原政府核准部门的核准和工商登记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司法》第35条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的规定,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这个制度设计是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因素,保护合营相对股东的权利。
外商投资者的出资必须按照法律和合同规定进行。否则,其股权将受到相应的限制。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在外商出资到位之前,外商投资者不得将其未交付出资部分的股权进行质押。质押后未经出质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的同意,质权人不得转让出质股权。出质投资者未经质权人的同意,也不得转让已经出质的股权。同时,外商投资者在对其股权进行质押时,也需要经过原政府审批部门的核准。
国家要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25%。这意味着法律并不禁止设立外资股权比例低于25%的外商投资企业。然而,已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得通过股权转让将股权减至25%以下。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除非外方投资者向中国投资者转让其全部股权,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不得导致外方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低于企业注册资本的25%。也就是说,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投资者不能通过转让股权而使自己持有的股权低于25%。
根据相关规定,外国投资者受让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必须在全部价款付清1年后才能依法转让。受让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仍然属于非流通股,不能在交易所挂牌转让。如果含有B股的**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在B股市场上流通非上市外资股,需要获得外经贸部同意,并符合一定条件,包括非上市外资股的持有人持有期限超过1年等。
根据相关规定,外国投资者作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其外资股权在公司成立三年内不得转让,并且需要经过原政府审批部门的核准。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法律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同时,公司股东间的股权转让如果导致一人公司的出现,也是法律所禁止的。因此,在转让外商股份时,必须避免导致一人公司的结果。
外商投资企业在发生变更事项时的备案范围及程序。变更事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投资者基本信息、股权合作权益变更等,必须在变更后30日内办理备案手续。设立程序包括报批《项目申请报告》、名称核准登记等步骤。对于部分非生产性外商投资项目,可直接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商务局、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外资企业分公司注册登记时所需要的文件。包括申请书、企业决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同时还需注意名称核准、注册登记、公司经营范围及质量监督管理等步骤。提交的文件需要加盖公章并注明“与原件一致”。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是否适用强制性标准的问题,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在标准制定工作中享有平等参与权利,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同样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注销步骤和需要提交的文件材料。
中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保护政策。中国法律保障外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征收仅在特殊情况下依法进行并予以补偿。同时,禁止向外资企业摊派,保障其合法权益,减少投资风险,为中国营造良好安全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