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重视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根据《宪法》的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要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障儿童的各项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要求国家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监护制度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诉讼主体的确定。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时,由监护人代理其进行诉讼;当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诉讼主体的确定涉及到“谁起诉”和“起诉谁”的问题,这是未成年人民事案件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诉讼主体的确定以监护人的确定为前提。如果无法确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甚至无法启动司法救济程序。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监护人可分为法定监护人和意定监护人。意定监护人是指在未成年人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其他亲属或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同意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法定监护人又分为法定亲属监护人和法定单位监护人。法定亲属监护人一般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担任,当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由近亲属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法定单位监护人是指在没有法定亲属监护人和意定监护人的情况下,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就未成年人民事案件诉讼主体的确定而言,现行监护制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果法定单位监护人中的任何一个单位代表未成年人提起诉讼,法院可以确认其诉讼主体资格有效。然而,如果这些单位都不提起诉讼,应该如何处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无诉讼行为能力的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如果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法院可以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根据该法律规定和《民法通则》关于法定单位监护人的规定,可以设立一种诉前指定监护人的制度。当出现上述情况时,未成年人本人或其他负有保护未成年人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法院应当在多个单位监护人中指定一个单位代表该未成年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未成年人侵犯了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如果有明确的监护人,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监护人不明确,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尽管《民法通则》规定了多个单位监护人,但是这些单位中谁是实际的监护人并不明确。由于涉及到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并明确司法解释。
中国刑事诉讼中询问证人的回避原则及相关规定。侦查人员在存在利害关系时需回避。询问证人需由侦查人员进行,程序包括准备、选择地点、个别询问等。同时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及特殊证人的权益,要求证人如实提供证据并承担法律责任。违反规定者将受到法律追究。
打孩子的行为被法律定义为家暴,且分析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和特征及其可能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有明确条款,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施暴者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文章旨在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并强调法律的严
胎儿亲子鉴定的法律程序。胎儿亲子鉴定程序包括预约、验明身份、采样、鉴定和报告反馈等步骤。孕妇可根据孕期选择抽取绒毛或羊水进行鉴定,必须在三甲妇产科医院进行手术。亲子鉴定涉及夫妻、子女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应从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出发审慎处理。具备亲子
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问题,包括监护制度与诉讼主体的确定。我国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了生存权、发展权等权利,并设立了监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当未成年人只有法定单位监护人时,如何确定诉讼主体面临挑战。当法定单位监护人之间互相推诿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