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审中,当事人未提出管辖权异议或逾期未提出,并且法院未予审议的情况下,无法申请再审。
(2)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管辖权异议,但在裁定前表示接受受诉,视为自动放弃异议。如果在案件审理后再次提出异议,法院不会再予审议,因此无法申诉。
(3)一审或二审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已经生效,当事人对法院的管辖权问题提出申诉后,不会影响法院对案件的实体审理。
(1)在法院对案件实体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如果当事人同时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和判决提出申诉,法院经过复查发现管辖权确实存在错误,但判决是正确的,法院应当不予再审,以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如果经审查认为裁定和判决均存在错误,经过再审和提审,撤销原判决和裁定,并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2)在下级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作出裁定并生效,但尚未作出判决之前,上级法院如果发现该管辖权异议的终审裁定确实存在错误,可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即以职权裁定撤销该错误裁定,并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处理。
根据《规定》,法院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对管辖错误的案件提起再审。具体规定如下:
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紧密相关,第一审程序是第二审程序的前提。区别主要在于发生原因、适用的审判机关、审判对象和法律后果不同。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第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流程和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的具体内容。
反诉的提起、反诉对象的特定性以及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反诉需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反诉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由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请求独立,需按起诉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独立的诉的要素,不会因为本诉的撤回或原告放弃请求而失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的审查方式问题。法院应区分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采用合适的审查方式。不建议采用书面审理,因为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诉讼权利。建议采用公开开庭听证方式,增强司法监督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当事人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关于再审申请次数限制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存在明显错误的情况下可以向上一级或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再审申请次数有限制。具体限制包括被驳回后的再次申请、经过再审判决的案件再次申请以及检察院作出不予建议或抗诉后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