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主要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三个特征。
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在社会中实际发生或实际存在的事实。证据的客观性要求其来源合法,并经过查证属实。
作为证据的事实必须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证据与刑事案件必须具有客观的必然联系,是对查明案件有意义的事实。证据和证明对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可以是因果联系、时间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等。只要与案件的某一方面或某种情节具有必然的客观联系,并对查明案情有意义,就可以作为证据。
证据只能由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认定。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客观性和相关性的重要保证,也是证据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条件。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由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表明了刑事证据的内容,合法性表明了刑事证据的形式。刑事证据的内容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加以审查、检验和鉴别。合法性是刑事证据客观性与相关性的法律保证。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正确说明了刑事证据的基本因素,表明了刑事证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证据是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依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也是证明犯罪事实的唯一手段。证据具有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服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保障,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工具。
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了证据制度,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证据法典。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1款的规定,证据包括以下七种:
物证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如凶器、毒品等。书证是指书面文件、书籍、档案等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文件。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对案件事实作出的口头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对犯罪事实作出的陈述。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作出的口头陈述。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指控自己的犯罪行为提出的辩解理由。
鉴定结论是指由专门的鉴定机构或人员对案件相关物品、痕迹等进行科学鉴定后得出的结论。
勘验、检查笔录是指对案发现场、涉案物品等进行勘验、检查后记录的笔录。
视听资料是指通过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的与案件相关的视觉和听觉资料。
民事诉讼中质量鉴定的期限及申请司法鉴定的流程。虽然法律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出鉴定申请,但在实际审判中,许多鉴定申请是在庭审中针对另一方证据原件提出的。法官应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进行释明。司法鉴定流程包括委托申请、签订协议等步骤。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非法证据指侵犯公民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影响证据可采性的证据。瑕疵证据是在取证过程中存在轻微违规但可进行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两者判断标准包括侵犯公民权利的程度、违反法定程序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据可采性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关于
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与问题解决。首先,介绍了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的背景和现状,强调了需要医学、法律和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指出了精神病鉴定主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接着,提出了法院在审理中如何有效组建合议庭和后续救济的建议。最后,提出
医疗事故的定义与鉴定分级标准,阐述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范导致的患者人身损害视为医疗事故,并根据不同损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与赔偿密切相关,患者可根据鉴定结果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