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鉴定 > 劳动能力鉴定 > 残疾辅助器具费赔偿

残疾辅助器具费赔偿

时间:2025-06-25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97803
残疾辅助器具费赔偿是交通事故赔偿项目之一,残疾辅助器具费赔偿金额也有相应的计算公式。在《工伤保险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都有相关司法解释。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带你了解具体内容。

(一)残疾用具费的定义

残疾用具费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部分或全部丧失组织和肌体功能,需要赔偿补偿功能器具的费用。例如,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下肢或上肢残废,需要使用假肢,此时支出的费用属于残疾用具费。残疾用具对于某些程度的残疾来说是必需品,是受害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交通事故的后果之一,应当予以赔偿。

(二)残疾辅助器具费的计算方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6条规定,残疾辅助器具费的计算应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进行。如果伤情有特殊需要,可以参考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应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根据上述规定,残疾用具费的计算应以补偿受害人必需的残疾功能器具所需费用为限,不能要求残疾用具费的支出足以恢复身体残疾前的功能。普通适用器具是指统一品种的、被广泛或普遍使用的残疾用具,一般优先考虑国产用具。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下肢残疾的受害人,只能配置人力代步工具,机动代步工具不在此限。

计算公式如下:

残疾用具费 = 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

当决定残疾用具补偿费时,还需考虑受害人的年龄、残疾程度、职业和所处地理环境,灵活掌握残疾用具的配置情况。此外,在计算残疾用具费时,还需考虑残疾用具的使用年限、维修或更新等事项,以便将更新或维修残疾用具的费用计算在内。

(三)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残疾用具费的规定

1.《工伤保险条例》

根据第30条规定,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应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算。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根据第50条第6项规定,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第26条规定,残疾辅助器具费应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如果伤情有特殊需要,可以参考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应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第4条第6项规定,受害残疾人因日常生活或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配制假肢、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国产普通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申请工伤伤残鉴定

    工伤伤残鉴定的申请流程。首先,劳动者发生工伤并治疗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分别分为十级和三级。其次,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市级鉴定委员会应在60日内作出结论,如有需要可延长3

  • 车祸尾骨骨折的赔偿标准及项目

    车祸尾骨骨折的赔偿标准及项目,包括人身损害赔偿、致残赔偿和死亡赔偿等。其中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用、误工费用和护理费用等;致残赔偿还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用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用等;死亡赔偿则包括丧葬费用、被扶养人生活费用、死亡补偿费用等。此外,

  • 劳动能力鉴定的要求

    劳动能力鉴定的要求和流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申请鉴定需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向市级鉴定委员会提出,并提供相关资料。鉴定结论应在60日内作出,如不服,可在15日内提出再次鉴定申请。此外,还介绍了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相关内容。

  • 残疾辅助器具费赔偿

    残疾辅助器具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残疾用具费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受害人部分或全部丧失组织和肌体功能,需要赔偿补偿功能器具的费用。计算方法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进行,需考虑受害人的年龄、残疾程度、职业和地理环境等

  • 山西工伤赔偿标准
  • 工伤事故之后,何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 开车撞了人自己全责怎么赔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